保阴煎,在中药方剂中属于补益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生地黄、熟地黄、芍药、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组成。

保阴煎的出处

本方首载于《景岳全书·德集·新方八阵》,被列为寒阵第一方。原文记载为“保阴煎: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在书中分纳出的汗证、痉证、寒热、妇人血热经早、妇人肾虚经乱、小儿则内热证、外科鹤膝风等篇章里,先后多次引用该方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中以妇科疾病居多,并涉及杂病、外科病证和小儿病证。

该方的用量与煎服法为“生地黄、熟地黄、芍药各二钱,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各一钱半,生甘草一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保阴煎的方义功效

《景岳全书》中未明确表述保阴煎的功效,但从方名“保阴”二字可见其具有滋阴固液之功。此外,从该方主治阴虚血热动血等证也可得知,其具有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症见带下淋浊、五心烦热、色赤带血、血崩便血等。

书中认为导致内热的主要病机为阴虚,其中肾阴虚首 当其冲。保阴煎治疗一切阴虚耗血动血之证,其病机包括阴虚生热,热扰冲任,可致妇人血崩血淋、经闭等;孕后气血下冲养胎,使阴血更虚、热更重,迫血妄行,以致胎漏、胎动不安;血热经脉错乱,可导致经乱;血热燥涸,可致血不养筋,肢体发痉;血热耗灼阴血,阴血黏稠,血瘀血滞,可阻滞气机,导致经行腹痛;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损伤血络,复感湿热之邪,伤及任带二脉,湿热下注,导致带下过多;胃为水谷之海,阳明经多气多血,自上而下经过乳头,贯穿乳房,阳明经血热,血热外溢,乳汁为母体血液所化生,血外溢表现为乳汁自出;阴血不足还可导致肾虚不纳以及寒痰停蓄心下。

因此,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和白芍养血敛阴;黄芩、黄柏清热凉血;山药、川续断补脾肾、填精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集滋阴养血、疏肝敛阴、补肾固冲、清热去湿于一体,共奏滋阴补肾、凉血养血之功。

保阴煎处方药物中的芍药,从《类证治裁》、《不知医必要》、《竹林女科证治》、《临证指南医案》和《临症经应录》等记载中,以及根据保阴煎的功效分析,均明确原方组成中的“芍药”应为“白芍”,除此外其它药物组成并无异议。

保阴煎的应用

原书记载保阴煎主治以妇科疾病居多,并涉及杂病和小儿病证。如阴虚内热动血所致的男、妇带浊遗淋;妇人血崩血淋、经闭;血热血燥所致经期腹痛;胎气有热而不安或胎 漏;产后阴血虚少内热所致恶露不止、发热等。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临证加减,使得该方的应用范围扩展到小便多热、夜热身热、肺热多汗、筋骨肿痛、气滞而痛、便血久不止、肢节筋骨疼痛或肿,或血气正盛者经行狂躁、经行吐血、经行发热、胎萎不长等病证的治疗。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保阴煎主要还是被用于妇产科疾病的治疗,如胎动不安、胎漏、月经失调、产后恶露不绝、更年期综合征、妊娠出血症、糖尿病合并妊娠、不孕症等。

除此外,保阴煎还可用于治疗盗汗、失眠、口腔黏膜疾病、肾盂肾炎、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眼底出血等病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