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七月十五又快到了,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祭祀逝者的节日,但这与清明节、寒衣节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三节的区别。

一、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是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习俗

1、放风筝:放风筝是古人在清明节的传统娱乐项目,为的是放走晦气,消灾解难。

2、蹴鞠:古人在清明提倡进行体育活动。而蹴鞠也是古代人们清明节最喜爱的一种游戏。

3、荡秋千:民俗相传,清明节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4、踏青:大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期间主要风俗是踏青,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描述的就是当时人们在清明节前后踏青的生动写照。

二、中元节由来

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共同组成了“三元节”。在道教中,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所以七月十五是地官赦罪解开厄的日子,道教称为中元节。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等。

古时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敬祖尽孝。从古至今中元节祭拜对象,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道教在这一天会举行“中元普渡”。

中元节习俗

1、放河灯:中元夜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2、烧袱纸: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才能够更好的保佑我们。

3、祭祀土地:用新米祭供,烧香向祖先报告秋成,并把香枝插于地上,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4、放天灯:中元夜放天灯的目的是,一用天灯把霉运放出去,飞的越高越好。二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三、寒衣节由来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北宋时期,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写到: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寒衣节与清明节并称为春秋二祭。

寒衣节习俗

1、烧寒衣:用五色纸糊成衣服鞋帽,放入红纸箱写上祖先姓名,上坟时烧给祖先。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

2、金银包袱:上坟时在地上划一个圆圈,将冥币、金银元宝等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手机等“奢侈品”。

3、包饺子:俗话说:“十月一,油唧唧”。寒衣节人们准备供奉先人的供品一般都是重油的食品,其中就有饺子,所以包饺子也是传统习俗之一。

4、红豆饭:江苏大丰一带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说了这么多,七月十五其实有很多含义。它不仅是上坟扫墓,寄托哀思的日子;也是祭祀田地,感谢大地对我们丰富馈赠的日子;更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自律自省,行善积德,才能消除厄运,得到更多福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