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我国深根于民间的本土宗教,千百年来的潜移默化对民众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些道教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伦理思想,对世人的外在行为产生了强大约束。

一、积善立功。

道教认为,神仙实有,神仙可学,想修仙必先积善立功,功德圆满后才能成仙。如《抱朴子·内篇》曰:“览诸道戒,无不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 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复更起善数耳。”又如《南华经》中列举了黄帝、西王母、彭祖、傅说等人不断积善行至善从而得道成仙的过程,以及成仙后所拥有的非凡法力和自由的居住仙境。道教通过经书宣扬积善立功,劝导世人向神仙学习,对世人善良的道德行为给予肯定、褒扬、奖赏,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的效应,促进了扬善好施、济贫救苦、兴利除害、造福于民等理念的形成。

二、救世济世。

道教认为,救世济世也是成仙的重要前提。《太上感应篇》曰:“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所以救世济世而成仙的途径有三个: 一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药王孙思邈,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为乡邻治病,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医术高超,医德感人,感动上苍位列仙班。二是兴利除害,造福于民。“忠孝神仙”许逊,审猪断案、斩蛟除害,白日冲举,飞升成仙。三是扬善施财,济贫拔苦。丘处机西行万里、去暴止杀、济世安民、功德无量,以此功德而成仙。上述三途,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

三、忠孝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道教认为,血缘关系是一切伦理的根本,是成仙化神的基本道德品质,《抱朴子》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对于忠孝为本的家族观念,道教提出“三缘和会”的血缘思想,即是指父、母、子女都为神灵所赐予,三者和合,方成一家。神灵赐予人类三魂七魄、躯体血脉,人在出生之际还有九天监生大神、卫房圣母等神灵的护佑,随着婴儿的降生,这些监生护胎的神灵也会化为新生儿的身神,护持一生。忠孝为本的血缘关系是道教的大道核心,《道门科范大全》曰:“千生父母,有夙世之良因; 万劫子孙,亦三缘之和会,共业所感,聚为一家。然后九气齐并,二仪同化,帝君品命,圣母履纲,道与之貌,而天与形,阳为之魂,而阴为之魄,四肢五体各整具于形神,六甲三元悉扶承于胎命,又千和而万合,至十月以九周,惟九天司马不下命章,则万品生根莫彰,于神奥大矣哉。惊天骇地,贵亦难胜,陶魄铸魂,神灵微妙。”家庭成员以血缘为纽带团结在一起,让家族中的每个人都存在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以及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四、自警自省。

《太上感应篇》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道教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天地间存在着司人过错之神,会按照人所犯的过错进行惩罚。人身体里有“三尸神”,每到庚申日会上天庭言人罪过。但只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就一定会得到福报。这样的思想,会让人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心灵,远恶扬善,促进社会的安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道教也反对智欺愚、强欺弱、少欺老,主张人人平等公平,在这样的引导下,社会就会和谐有序。

综上所述,道教信仰蕴含的伦理思想,承载了民众的现实需求,贯穿于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始终,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需要我们继承发扬。

文字整理/华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