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阳气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和津液等有形物质在体内的运行输布,且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女子月经同样需要阳气支持。《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论述了肾中阳气在男女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少火之气壮”。少火即人体阳气,温煦人体各脏腑经络,保持人体体温恒定以及人体代谢的正常。明代医家李念莪认为火是人身的命根,其言:“火者阳气也……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阳不足必会生内寒,在治疗上也多以扶阳为主。中医扶阳派专著《扶阳讲记》记载:“治病之法在于以火消阴”。张仲景《伤寒论》也主要以温阳通阳治疗六经病证,其中附子方34方,桂枝方43方,干姜方24方。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养神,可以使得精神慧爽,阳气养筋可以使筋脉柔和。阳气与神的关系是“气为阳,阳主神”(《景岳全书·中兴论》)。明代医家吴昆和马莳都认为阳气在内化为精微以养神气。清代医家张志聪认为:“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于五脏之神”。水谷精微中精细的那部分用来充养五脏以养神。阳气是指无固定形态的极精微物质和功能的统称,也可以理解为人体的能量。相对于神而言,阳气是相对有形的。无形的神需要将阳气作为依托,才能发挥作用。《类经·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注云:“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阳去则神明乱、筋骨废”。 春夏养阳的观点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四气调神大论》对春夏养阳的理解是:“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天人相应,春夏之时当是阳气升发和隆盛之时,人体内的阳气也都弛张于外,阳气在外的耗泄,常致阳气虚于内,在内需扶助阳气,否则到了秋冬季则难以收藏。 民以食为天,最先在阳虚体质的养生调理中应该注意到的是饮食调节。《景岳全书》记载:“生冷内伤,以致脏腑多寒”,阳虚体质之人多不耐寒,体内寒气偏盛。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嗜食像香蕉、西瓜、冰镇饮品和海鲜等性偏寒凉的饮食物。可以多食用一些如桃子、南瓜子、核桃仁、桂花、八角茴香、丁香、沙棘等性温而不燥烈之品。对食物烹饪方法上,应当以炖、蒸为主。尽量不要生食饮食药物,如晨起后不可喝凉水,以免损伤阳气的升发。 起居有常这一养生观点出自《素问·上古真天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起居有常”。阳气的盛衰影响睡眠。《灵枢·口问》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对于经常熬夜之人,卫阳无法收于里得不到充分的休养,卫阳虚衰,长期会形成阳虚体质。所以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是很好的补养阳气的途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四时季节气候变化的特点明确提出四季起居的时刻表,提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即人应卧于亥时起于寅时;“秋三月……早卧早起”,即人应亥初入睡,卯初起床;“冬三月……早卧晚起”,即人应日落后不久入睡,待太阳升起时起床。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强调人的情志要保持舒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负面的情绪损伤人体阳气。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心肌梗死、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也与心理上的负性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1、阳气推动激发生理活动。
2、阳气能够温煦人体。
3、阳气调节神志。
春夏养阳。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使志无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