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已过,仲夏时节正式开始,此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此时人体气血运行旺盛,活跃于机体表面,是养心的最佳时期。

《黄帝内经》有云:“火热为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应对于心,夏季的阳和之气有助于心之阳气。同时,夏季阳气最炽烈,一旦阳气过剩、心火过旺,不仅容易烦躁发火,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一、静心养神

《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 中医认为,心有主宰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活动,但必须在心神的主宰下,各种生理功能协调统一,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

养心的最高境界就是养神。日常生活中保持心平气和,不过喜也不过忧,少私寡欲,是保养心神的重要途径。《千金要方》要求“但能不思衣食,不思荣辱。心无烦,形无极……亦可长年。”人虽不能无思无虑,但不可汲汲以求,处心积虑,以免心神受损。过分激动和紧张的情绪引起中枢神经的应激反应会导致小动脉血管异常收缩,造成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增强等,都不利于心脏健康。学会理性地面对和处理问题,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愉悦和平和,是上上之策。

二、养生小憩

夏天中午阳气更盛,更需要养心血、养心阴。因此,中午小憩一会儿,静一静,缓解疲劳是很有必要的。中医理论认为,午时(中午11点~下午1点),阳极一阴生,阳盛到极点就开始转阴。午时是从阳入阴的时候,也是心经运行的时间,此时养生最好的做法就是休息,午睡或者静坐都可以,闭目养养神,也是顺应天时。

三、养生运动

中医养生中讲究“冬藏夏放”,夏季要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但不宜运动量过大。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夏日炎炎,人体大量流汗,汗出过多可耗伤心气血,使心气涣散,发生精神不振、心悸、乏力等不适症状。

为防止身体大量出汗影响健康,应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散步、慢跑等。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消耗的水分和能量,建议在炎炎夏季自备一些降温防暑饮品,比如绿茶、绿豆汤、酸梅汤等,都是止渴生津的养生饮品。

四、养心穴位

神门穴是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也是心之俞穴、原穴。神,心神;门,门户。此穴为心神之门户,为心经气血物质的对外输出之处,有宁心安神、清心凉血、益气养心之效。

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夏季阳气过剩、心火过旺,容易烦躁发火,可以针灸和点按神门穴。点按可取坐位或平躺,放松全身,调匀呼吸,排除杂念,用右手拇指点按或按揉左侧神门穴,指力要深透,使有酸胀感,持续2~3分钟;换手,用左手拇指如法在右侧神门穴按摩2~3分钟。

五、道医养心

道家讲的“性命双修”,指的就是身与心的全面修炼。这既是道家的重要观念,也是指导实际修行的方式。《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云:“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动无静,不动了真。心为祸本,心为道宗。”道家的修心,通常与丹道的修炼密不可分。

医圣道医的内丹养生功,具有养心安神的神奇力量。传承源自萨守坚天师,通过以秘法引入日月星辰和法脉祖师能量,培育壮大自身阴阳五行之炁,熔炼阴浊之质,逐步实现由后天逆返先天,直指道家丹道修行本原。

长期修行能够改善五脏功能,充盈内气,振奋精神,祛除体内病邪不正之气,增长智慧,保持内心平和,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是真正的大道至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