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心中肯定都存在一个童真梦。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成人过儿童节不过是一种生活调侃,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缓解释放内心的压力。但在修行者眼中,如果能活出孩童那般的姿态,便是真正修成大道。

道祖在《道德经》中曾提过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认为成人需要通过努力去修行而“复归于婴儿”,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回到孩童那种纯真无邪的状态中。孩童秉持的乃是先天本性,没有受到太多后天人间欲求的侵染,是为“真”的一种表现。

一、何谓天真

《黄帝内经》的首篇名为《上古天真论》,何谓天真呢?
从语言的起源来看,“天真” 是一个褒义词,其本意是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引申为单纯、朴实、性情直率、不伪装、不虚饰。
古贤认为所谓“天真”即上天赋予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上古医家引申为得以维持人体生命的真气、元气。比如《医宗金鉴》载: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其垂绝之生气。在中医理论中,天真是一种正气,生命的纯粹状态,我们离不开天真而存活,天真的人保持着自然的纯朴,无愧天地、自有春秋。
进一步说,《黄帝内经》里不但讲“天真”, 亦讲“真人”。我的理解是,顺应天地,法于阴阳,即得天真。使人心与天心相合,即是真人。真人以天地为心,无形体之拖累,所以能寿蔽天地。这样讲来有些虚幻,但告诉了我们修行的方向,要修养身心,使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如此则能使内心觉醒,智慧内生,从而成就真、至、圣贤之人。

二、如何养好天真

(一)去人欲是第一要素

各种各样的欲求一旦在人的心中产生,就会不断地向外索取,却忘记了心安才是修行的道理。而成人对生活和生存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求,总是难以满足,因此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颇大。
其实,这些压力并不全是外界环境造成的,而是人们自己内心所求与自身所能做、所能给的力量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想得太多,便成了妄想。做得太少,便拖成无功。孩童的状态与成人大不相同,在孩童的世界里,仅需要吃饱、穿暖和睡足。道门修真有一句话叫作“老道老道,吃饭睡觉”,只有把追求身外物的全部心思收回,修行者的心才会安稳,不会随着世事轮转而浮沉不息。
所谓真正的无欲是能够从当下万有之中参悟到空与有之间的辩证,从有悟到空,心中真空不染尘,才能找到让自己在物质世界获得心安的诀窍。修道是向内修的过程,剥除了外欲,还要剥除内想,内外皆为清静,自然无有忧虑也。

(二)其次让自己回归到本性自然的状态中

“自然”,是指言行举止皆出于本真的性情,而不是后天的人为意识,即是真性真情也。
前者说的是孩童只保留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因此不会出现心怀贪嗔痴的因果。道祖说,五色、五味、五音等物皆是诱发人心欲望的东西,修真之士当对其绝弃之,以保证内心岿然不动的状态。这其实是一种后天的有为法,因为你我都已经身处社会,诸多妄念已然侵染内心,所以要用有为的方式来一点点剥掉裹挟和伪装,让每个人的本性逐渐露出真相。
人性本善或本恶的争论,从来都不是道教修行探讨的主题。在每个人本来的面目上,众生皆应是无善无恶的状态,因为人与天地自然相合,本就是阴阳融为一体,既是无善无恶,又能从中萌生出善恶之别。教门称这一混沌状态为原始真性,是一种最为纯真质朴的状态。
人生中能真正获得大幸福的人,都是越过成熟抵达天真的人。而养好天真,即是找到这条回天性的人生之路,也就是找到了回家的路。这对于每个修道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所有的忙碌将失去价值。

文字编辑/华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