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是一句被世人经常提及的成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有的人把它写成书法作为装饰,有的人把它用作自己的网名,还有的人把它当作自己的道德标准。那么“上善若水”究竟有哪些内涵呢,其中又蕴藏着哪些智慧呢?

一、水的内涵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可道,非常道”,“道”作为宇宙万物的规律和法则,能用语言来描述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道德经》中列举了很多不是“道”的例子,既然道不可言说,那么世人该怎么理解“道”呢?老子找了一位最接近于道的,并且人人皆可得见的事物——水来解释。
《道德经》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吉也。善的古体字是一个高高的羊立在中间,将两个言字分隔开来,表示多言数穷,守中归一,合于道也。上善,也就是接近于道的境界。若,可以理解为效法。最接近于道的境界,就是效法水。那水是怎样的呢?
水无常形,随形而形,水无常驻,循虚而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利,解释为通利;不争,不与万物直接发生碰撞。庄子的应物无穷,游刃有余,都是这种思想的延伸。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低处通常为“处众人之所恶”。然而低处便是虚处,自然界中的沟渠、河道、湖泊无一不是空虚之所,可见水具因势利导,去实处虚的属性。正是因为水“利万物”“不争”“处虚”的这些特性,与“道”极为相似,“故几于道”。

二、水有七善

为了便于理解“水”的真正内涵,老子又举了七个效法水,合于道的例子。“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很沉静,像深渊一样;跟别人相处,很真诚;言而有信,遵守信用;处理政事,精简明晰;做事情,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行动中,善于把握时机;这就是符合水的七善。这七种善就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具体表现,“不争”不是指具体与谁不争,而是无心的、纯朴的、自然的,最接近“道”本原状态。“不争”,也是最顺其自然,接近 “道”的人生态度。

三、水与道教

水作为最接近于“道”的事物,在道教的发展中也备受重视。水本身具有传递信息,凝聚信息,融合信息,交感信息的作用。在道家祝由术的发展过程中,水作为极佳的符咒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道教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水法频频登上历史的舞台。祖天师张道陵,用符水为蜀地百姓治病解厄;黄巾军起义的领袖张角,“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后汉书·皇甫篙传》);张鲁在汉中行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致米一斗,疾苦立愈,奉者甚众;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都有用符水治疗瘟疫的记载;随着道教的发展,唐宋以后设咒禁祝由科,符水治病更为多见。

四、符水疗疾

道家认为人体与天地自然是相呼应的,是天人合一的。人体本身就具备自然的生命智慧,只要不妄动念头,不人为的干预身体,身体本身就具备自我恢复和疗愈的能力。
唐代司马承祯《修真精义杂论·符水论》云:“水者元气之津,潜阳之润也。有形之类,莫不资焉。故水为气母,水洁则气清……既可以通腹胃,益津气,又可以导符灵,助咒术。”在道教中,当符箓与水结合,水作为一种特别的载体,可以包含自然之炁与神明的能量。符水不仅可以起到清净浊垢,除氛解秽的作用,还可以治病驱邪。因此水法在道教科仪、法事、疗疾、弘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各位善信同修,有幸结缘水法,可治病疗疾,广积功德,弘扬祖师信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