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有病,功能紊乱时,可运用五行学说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作为诊断、治疗防治的主要依据之一。通过分析脏腑之间的病理影响及传变规律,适当调整其相应的脏腑关系,从而达到控制病机传变、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指导疾病定位。
临床上根据五行归类的理论,根据患者的主的色、味、脉等外在的表现,进行五脏定位诊断。如在诊断本脏病中,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2.判断传变趋势。
临床上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从色、味、脉来判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见弦脉,为肝病传脾(土虚木乘);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见洪脉,为心病传肺(火乘金);心脏病人,面见黑色,脉沉紧,为水乘火等。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等传变关系。
3.推测预后转归
临床上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判断疾病的预后。《医宗金鉴·四诊心法》指出:“色脉相合,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即色脉相符,为病情发展正常;脉克色为逆;脉生色为顺。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克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易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易预后良好。其他四脏亦可据此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五行学说不能机械的应用,如出现了五行指征,可用于参考;如没有,可不依赖。比如面色青,喜吃酸,伴随消化系统的症状如腹胀、纳呆、大便溏泻等。青色、酸味属肝系统,虽然消化症状没有五行指征,但是消化功能属于脾系统,那么初步判断为肝气犯脾。
二、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根据五行学说中人体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可以互相影响的理论,在治疗时除了对病变的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他相关的脏腑,并调整其关系,控制其传变,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即子盗母气)等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故其基本治则,即是补母或泻子。
“
虚则补其母
”,分两种情况。一是一个脏虚,除补本脏外,加补其母脏。如心血虚,除补心血外,根据母能生子的关系,加上补肝血,尽管肝没病。二是两脏同虚,治疗时两脏并补,以母脏为主。如心肝血虚,符合母子关系,治疗时以肝为主,补肝血有助于生心血。
“
实则泻其子
”,也同样道理。一是一个脏过盛,清本脏的同时加泻其子。如肝火盛,就清肝火,但是木生火,肝火容易引起心火,可以加点泻心火的药,重心仍在清肝火。二是两脏过盛,则两脏同泻,以泻子为主。如心肝火旺,以泻心火为主,因为泻肝火有助于心火。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等。滋水涵木法是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主要用于肾阴亏虚而致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之证。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主要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的病证。金水相生法主要通过养肺阴以滋肾阴,主要用于肺虚不能布津以滋肾,或肾阴亏虚,不能上荣于肺,而致肺肾阴虚的病证。培土生金法通过健脾气以补肺气,主要用于脾胃不足,生化减少,肺气失养的肺脾气虚证。
2.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相克关系失常中的乘侮关系,因一方太强或另一方太弱所致。多采用“
抑强扶弱
”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所谓抑强,主要适用于因相克或反侮太过所形成的病证。如肝气横逆犯胃或肝乘脾,所出现的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病证,即木旺乘土。通常治以疏肝平肝,以泻肝木之强,同时健脾补脾以扶脾土之弱。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方法。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和胃来治疗肝脾不调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主要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培土制水法是补脾利水以治水湿停聚的治法,主要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而致水肿胀满的证候。佐金平木法以泻肝清肺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主要用于肺阴不足,肝火上逆犯肺之证。泻南补北法指泻心火滋肾阴以治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主要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3.指导针灸取穴。
人体有十二正经,都与脏腑联络,比如一脏配一经,一腑配一经。脏腑、经络都有五行,如心经属火,脾经属土,肾经属水等。
每条经上的穴位,有部分是有五行归属的。一般这种有五行归属的穴位,多在肘关节以下或膝关节以下,称五腧穴。一条经络上面有木火土金水的穴位,是五行互藏的体现。
取穴时,可依据五腧穴的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关系来进行取穴治疗。经有五行,其穴亦有五行,如取穴时取火经的火穴,火经的木穴,火经的水穴等,就是根据五行取穴。
4.指导脏腑用药。
中医认为同一行具有某种色、味的药物,常常与同一行的脏腑存在某种“亲和”关系,并能调整该类脏腑的功能。具体来说色青、味酸的药物,作用于肝系统,色赤、味苦的药物,作用于心系统,色黄、味甘的药物作用于脾系统,色白、味辛的药物作用于肺系统,黑色、味咸的药物作用于肾系统。
当然中药不能以单一因素来考量,颜色只是其中一种。比如甘草,甘味入脾,性平归脾,黄色入脾,质地疏松也指向脾,所以甘草属于最有代表性的入脾的药物之一。药物的质地、性状、颜色、部位、生长季节、生长的地区不同,药性也会不一样。比如当归,当归四川产的以活血为主,中原产的就以补益为主。
任何脏腑的阴或阳的变化,都会涉及与之有关的其他脏腑阴或阳的变化。如肾阴虚常引起肝阳亢,这就包含了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还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