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劳倦过度耗伤正气,以致机体防御外邪能力下降,或是汗出当风、汗后用冷水淋浴,则风寒湿邪易乘虚入侵,正如《济生方》所言“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素问·痹论》曰“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不能化生气血,以致气血不足、营卫失调则是本病的重要内因。而脾阳虚弱会逆而损伤肾阳,若肾阳虚弱则不能濡养温煦筋骨,以致筋挛骨弱,易遭受外邪侵袭。肝肾同源,所以痹症后期多为肝肾俱损。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是《素问·痹论》中指出的痹证发生的外在因素,同时也是后世痹证病因学理论研究的基础。风寒湿三邪之中,寒邪湿邪借风之力侵犯人体,风邪又借寒湿凝黏之性附着病位,以致气血运行受阻,气血不通则痛;《金匮要略》也指出“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这是由于肝肾虚损的内因在先,再因汗出入水,则寒湿之邪乘虚入侵影响气血运行,以致经络壅塞。这种情况所表明的是环境因素所导致的痹症,比如住所潮湿,或是长期从事水中作业等工种,易导致水湿内停,若遇阴雨寒冷天气则疼痛加剧。 “饮食居处为其病本”,除却环境因素,一饮一食亦是能致病的不内外因。《金匮要略》 曰“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酸补肝、咸益肾,但若过食酸咸则会反伤肝肾,以致血泄不藏筋脉失养、精髓不生骨软不立。饮食本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但若饮食失节,则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司、痰浊内生,这些都是引发痹症的重要因素。 机体外感风热湿邪,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三邪合生,最终导致经络和关节痹阻;内生胃热而腠理开,风邪乘虚而入,日久蕴而化热,湿与热壅遏于骨节经脉,从而引发风湿热痹;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若食肥甘厚味则易酿生湿热,湿热内蕴再外感风邪,风与湿热流注经络关节,气血不通以致痹阻。现代有医家指出,经络中的瘀热毒邪不能得到清除是造成类风湿性关节炎难以根治的原因。 《医级》中对痹症的论述为“痹非三气,患在痰瘀”,若机体受风寒湿邪侵袭,血气凝结则会致体内水液输化不利,停聚而变生痰饮;脾胃主运化水湿,肾主调节代谢水液,若脾气虚损肾阳不足,则运化、气化无力,均可导致水液停聚成痰,痰瘀于内阻碍气血的运行,于外郁滞气机的升降出入,内外合邪而致病。 《灵枢·周痹》云“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瘀血是机体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减退有密切关系。若肝脾受损,则会导致生化、疏泄不畅,风寒湿热侵入血脉时随血脉而走,阻碍津液气血的运行,使得瘀血滞留于筋骨关节,且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以致“恶血留内,发为痹痛”。 《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风寒湿邪滞留经脉则会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若久病入络,则会累及络属脏腑和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而气血运行不畅又是经络气滞血瘀的主要成因,二者互为因果,极易出现气虚血瘀症而导致本病的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定义
病因病机
中医治疗方法
寒湿型,可选用附片、麻黄、细辛、桂枝、独活、桑枝、威灵仙、甘草组方,随症加减;风湿热型,可选用麻黄、生石膏、生地、玄参、独活、桑枝、伸筋草、秦艽、防已、白术、茯苓、威灵仙、甘草组方,随症加减;寒热错杂型,可选用附片、桂枝、杭芍、白术、防风、生姜、桑枝、威灵仙、知母、麻黄、甘草组方;肝脾肾虚型,可选用附片、补骨脂、淫羊藿、肉苁蓉、当归、炙黄芪、桂枝、秦艽、威灵仙、炒白术、鹿角片、炙甘草组方。
亦有许多治疗痹症的古方沿用至今,例如朱丹溪的痛风方,有祛风宣湿、化痰消瘀之功效;孙思邈的独活寄生汤,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效;出自《医宗金鉴》的桃红四物汤,有养血补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不论选用何种方剂,都应依照患者的病情随症化裁使用。
用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各30g,加入酒精500ml浸泡一周外擦患处,有消肿止痛和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现代中成药可选用祖师麻膏药,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
若上肢关节受累,选取大椎、气海、肩髃、曲池、外关穴;若下肢关节受累,选取大椎、气海、环跳、阳陵泉穴;若脊柱关节受累,选取大椎、气海、身柱、腰阳关穴。根据病位每日选取3-4个穴位进行灸治,以上穴位也适合进行按摩调理,每次30-45分钟为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