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静坐常思己过”,意为一个人静坐时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过错,若只理解到这一层面就略为浅显了些,这句话的重点实则在于反思之后我们要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这就是忏悔。
忏悔并非西方宗教独有的仪式,这是世界范围内不分国籍、信仰和民族的一种内求修身之道。
道教也有忏悔
《初真戒说》云:“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着,娇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禁止,永不复起。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着,娇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
忏,意为陈述前恶;悔,意为改往修来。概而言之,忏悔不仅是对自己曾经所犯下的错误生起悔过之心,还要发愿痛改前非不会再犯。
道教最早的忏悔行为可以追溯到祖天师张陵的三官手书,便是要求信士对自我的罪孽过错进行悔过,并上报给神明,通过真心忏悔而得到神明的赦免,再兼以符水来化解病痛灾殃。
由此可见,道教认为自我悔过一心向善是解除疾病厄运的基础,内以忏悔清净身心感召神明,外用符咒方能达到治病的功效,内外兼治才是修己度人之根本。
道教信徒如何忏悔
道士通过“唱”和“拜”的形式,称诵诸位天尊的圣号以求忏悔,唱一句圣号的同时一跪拜,因此称这种形式为“拜忏”。
道教有很多如《玉皇忏》、《真武忏》、《三元忏》等拜忏科仪,在拜的过程中,唱诵哪位祖师的宝忏就在后面加上这位祖师的圣号,拜过之后再反回来吟诵。在虔诚的礼拜中,向神明自陈己过,发愿改图前非,通过忏涤罪愆而达到罪灭福生的目的。
普通信士可以前往宫观内参加拜忏仪式,除此之外,还可阅读劝善书,平时在祖师坛前或者祖先灵前,亦或是日常生活中,都可通过自我剖析的方式勇敢面对内心,对于错误的失败的加以改正,对于善良的正向的继续坚持,使得本心不失,这何尝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呢。
忏悔为何如此重要
《道门科略》说: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文中的“靖室”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静室”,专门用于忏悔,信士前来祈福治病,需先在靖室中手书罪过并真心忏悔才能得到神明的赦免。
《太上感应篇》中又言“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有了这种畏惧之心,人们才会常去反思自己行为,进而才会心生善念,以清净身清净心来感召神明,从而得到宽宥与福邸。
《玉皇宝忏》上说“性一纵,则积甚丘山;心一悔,则释如冰雪。故本行经教之昭示,乃罪福因缘之了明…十恶五逆,随跪拜以消除。三业六尘,逐称扬而洗涤…”。经文要求忏悔要有真心,清楚过之因,接受过之果,明白其因果承负,祈求神明赦宥,发愿为无过之人,方能消除恶逆洗涤业尘。
综上所述,道教所倡导的忏悔不仅仅是通过拜忏科仪祈求神明赦免罪过这么简单,而是从认识过错带来的负面影响,到深刻发掘导致过失的根源,再到勇于承担过失造成的后果,以及积极改正行为修正内心,这是一个从自我批评到自我建立的涤荡身心的过程。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错固然是好事,但是忏悔的意义并非一味的去认错,改错更为重要,以善的力量去改变因自己犯下的过错而造成的恶,做到相同的过错绝不再犯。真诚的“忏其前愆”,真心的“悔其后过”,这才是一次真正的忏悔。
希望我们每一位向道修道之士,都能通过忏悔去恶存善以基厚福,积功累行与道合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