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健康财富。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而运动作为人体与自然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历来受到中医的重视。那么,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运动呢?运动好还是不运动好?什么时间运动最为适宜呢?

一、运动好还是不运动好

1.

动则生阳,静则养阴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静则养阴”。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能够推动气血运行,温煦身体,抵御外邪。而阴气则是人体的物质基础,能够滋养脏腑,润泽经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适度的运动能够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身体的活力和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然而,过度运动则会导致阳气过度消耗,阴气相对不足,出现疲劳、乏力、失眠等症状。同时,过度运动还可能造成气血紊乱,引发各种疾病。因此,中医主张“适度运动”,即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2.

运动与体质的关系

中医讲究“因人制宜”,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例如,阳虚体质的人表现为怕冷、四肢不温等,应适当增加运动量,以激发阳气;而阴虚体质的人则表现为手足心热、盗汗等,应适当减少运动量,以免过度消耗阴气。因此,在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时,应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进行调整。

3.

运动与季节的关系

人体的生理功能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春季万物复苏,阳气生发,此时应适当增加运动量,以促进阳气的生发;现在是夏季阳气旺盛,但湿热易伤人体正气,因此应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适量运动。夏季运动时,要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以防中暑和过度消耗体力。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分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避免高温带来的不适。同时,夏季运动时应注重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防脱水。
秋季气候干燥,阴气渐长,此时应适当减少运动量,以养阴润燥;冬季天寒地冻,阳气潜藏,此时应减少户外活动,以免阳气过度消耗。

二、什么时间运动好

1.

晨练与暮练的选择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协调。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此时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而傍晚时分,阴气渐长,阳气逐渐收敛,此时进行适量的运动则有助于调和阴阳,促进睡眠。因此,晨练和暮练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进行调整。

2.

运动与饮食的关系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运动前后应注意饮食的调养。运动前应适当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以补充能量和营养;运动后则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同时,应避免在饥饿或饱食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运动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适度的运动能够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身体的活力和免疫力;而过度运动则可能导致阳气过度消耗和阴气不足等问题。因此,在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进行调整。

文字编辑/华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