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人维持生命状态的重要液体组织,具有运送氧气和营养元素等功能。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液运行不畅既是某些疾病的病理变化结果,又是产生其它疾症的致病因素,而通过直接“调血”的手段可有效恢复人体正常机能,刺血疗法便是中医临床常用调血手法。
定义及历史渊源
刺血疗法,顾名思义,是通过特制针具作用于人体放血治疗疾病的方法。刺血疗法的起源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砭石治病,《说文》曰:“砭,以石刺病也”。至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则有更多文字记述,例如,“凡治病必先去其血。”“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黄帝内经》以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实践总结,至金元时代刺血疗法趋于成熟。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重视出血泄热,其言:“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四大家之一张从正提倡针刺放血以攻邪,其著作《儒门事亲》记载了多例运用刺血疗法治病的医案,还提出了该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时至今日,刺血疗法仍发挥着作用。
特点及作用功效
刺血疗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适应症广,历代医学著作记载本疗法所治病症遍及内、外、妇、儿、皮肤、眼及耳鼻喉各科;二是起效迅速,在对症的前提下,单用本疗法即可迅速见效,甚至能够达成治愈之效;三是操作简便,本疗法无需复杂的器械和手法,省时省力。
刺血疗法通过放血来疏通经络,使人体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作用主要有退热、泻火、解毒、止痛、消肿、止痒、镇吐、开窍等。如《千金要方》:“若为蜂蛇等众毒虫所螫,以针刺螫上血出。”《针灸大成》:“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重楼玉钥》:“三棱针出血,以泻诸阳热气。”
施术部位及工具
刺血疗法操作部位主要有腧穴、病灶周围以及体表浅静脉。腧穴包括经穴、经外奇穴以及阿是穴,如大椎、人中、十二井穴、太阳穴、耳尖穴、八关穴等,可多穴配伍刺血;病灶周围多为皮肤病或外伤瘀肿等部位;体表浅静脉主要有肘窝、腘窝、小腿、脚背、脚踝等部位的静脉。
刺血疗法常用针具为三棱针。三棱针由黄帝九针之一的“锋针”演变而来,其针柄呈圆柱形,尖端呈三棱形,三面有刃,可穴位点刺,也可静脉放血。现在临床也常用采血针点刺穴位放血,注射器针头用于静脉放血。
禁忌及注意事项
体质虚弱、严重贫血、低血压者;孕产妇、经期女性;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凝血机制障碍者;晕针、晕血者;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等应禁用或慎用此法。
操作应做好消毒准备,如针具、放血部位等,医者佩戴无菌手套。
不同患者需控制治疗周期。
刺血宜选择在白天,不宜在晚上。
进针不宜过深,以免伤及其它组织;针灸禁针穴位也需慎用此法。
综上所述,刺血疗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见效迅速,是中医治疗手段中的一种独特且重要的方法,但此疗法也非万用之法,亦有许多禁忌症和注意事项,非专业人士切勿轻易尝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