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听说过修行,也有很多人向往修行。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修行就好像是最后的一片净土,能带给人心灵的安宁。
可是修行究竟是要做点什么呢?一个小白该怎么开始接触修行呢?其实不妨从十六个字做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一、解放思想
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都接受过系统的唯物主义教育,经历过长期的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知识的熏陶,有的时候可能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打坐、修行、呼吸、吐纳、炼丹、站桩甚至修仙等行为,很可能就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恐怕也是现在网络上对于以中医、中药、武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非议很多的原因。
其实,人,真的很容易被固有的观念束缚。很多时候,我们不妨解放思想,敞开心胸,去听一下那些不同的看法。先不要急于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对一件事做出评价,先听听看那些不同的看法嘛,先听听看别人讲的内容嘛,说不定那些说法也是有些道理的呢?
在布鲁诺被烧死的时代,人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布鲁诺只不过说了一句太阳是中心,就被烧死了。如果当时的人们能更加包容,多听听他的论据,这个悲剧可能就避免了。
那些以科学为口号,全面否定中医、否定修行的人,如果回到布鲁诺的时代,很可能就是烧死布鲁诺的刽子手。
因为很多时候他们恰恰忘了,科学的精神就是质疑、探索、实证与包容。科学不是一系列已证实的理论和定律,而是一种解放思想,不断求知的精神态度。真正懂科学的人应当具备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包括那些看似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见解。
二、实事求是
当我们能做到放开心胸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后,实事求是的去探索真相就尤为重要。毛主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可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多少人对中医、修行都是仅凭片面的信息就急于发表看法、在网络上指点江山、品头论足,而实际上甚至从来没有实际接触过,都是仅凭道听途说或是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
要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
对于修行,千年以来,天师府就静静的矗立在这里,敞开山门,欢迎每一位前来的人。当年萨守坚祖师凭借一双脚底板,硬生生的从四川走到江西,亲身学习、体悟、验证修行的真伪,最终成为开宗立派的天师。
道医研究院也广开大门,欢迎每位来客前来免费体验传统中医的号脉、祝由技术,修行是真是假,还是要实事求是地调查过、感受过、体验过、实践过,才能得出结论。
三、与时俱进
那修行是不是就是一成不变的呢?不是的。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些事情是不变的,但是一定有一些事是变化的。更何况,自古以来,道教就是在一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唐代的道教就与汉代不同,明清的道教又与唐代不同。在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方式、媒体工具一定会带来新的变化。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要学会与时俱进,在尊重传统精髓的同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结合,使古老智慧焕发新的生命力。
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打破地域的限制,将道教文化的精髓以更加生动、便捷的方式传递给公众。
可以制作道教文化视频。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道教的教义、科仪、建筑、艺术、文化等方面的魅力。这些视频不仅可以作为教学资料,帮助初学者入门,还能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道教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如AI、大数据等工具,对道教典籍比如浩如烟海的《道藏》进行整理、汇总、分析。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道藏经典得以以更加清晰、系统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通过对这些典籍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我们还可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丰富智慧与哲理,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四、求真务实
做人做事,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务实。不能做天上飘飘荡荡的云彩,一定要从身边、从每天点滴小事做起,把修行具体化、实践化。不能每天夸夸其谈,实际啥也不做。
道教讲究性命双修。
修性就是培养良好的品德,要多读经典,比如《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萨祖炼性歌》。先不说要做到圣人的境界,最起码得做个说得过去的人吧。要宽宏大量,人家骂你,你不生气;人家批判你,你耐心听听看有没有道理;别人无理取闹,那你就躲开点,别跟他一般见识;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要还老在心里记恨;没事不要说长道短,专心自己的修行。没事的时候,拿出几分钟来反省一下自己,看看最近有哪些做的不好的,慢慢地改正。如果你已经很久没觉得自己有缺点要改正了,那就说明你还要好好修行。
修命就要落脚在每天的练功上。站桩、采气、炼丹等等。要做好规划,合理的安排每天的时间。最好有相对固定的练功时间,然后持之以恒的修行,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像萨守坚祖师在《雷说》中描述自己的修行过程:予得诀之后,慇葱苦志,所以髮白反黑,齿落更生,年几三餘,视听不衰,筋骨愈固。强如萨祖也是坚持修行才能成为一代宗师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