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纵观华夏上下几千年历史,大多数留下痕迹和姓名的人,不免受困于功名与利禄,然而其中也不乏努力过争取过,为自己为生民奋斗过的人,他们终是看淡,终是开悟,且为后人留下值得回味与品鉴的文字。本文引用几篇古人诗词名篇,来感受诗词作者的悟道心境与返璞归真。
一、《临江仙·送钱穆父》,出自宋代全能文豪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与友人都久处逆境,一贬再贬,离别之际,豁达开朗,给友人的道心点了个大大的赞,也不忘告诉自己,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得失两忘,不必徒增烦恼。不同的人生也能造就相似的感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亦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只要把修行融入生活,把一切当作悟道的过程,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以修行之心开启第三视角,关注着那个或顺遂或艰难中旅行的自己,在似真似幻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自能体会心如无波古井的境界。
二、《终南别业》,出自唐代诗人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相较于苏轼的起落,王维的人生颇为顺遂。顺境中的诗人,淡泊名利,不慕虚荣,同样生发了修行之心。此诗一派悠闲,遇见的都是偶然,处处全然接纳,都是欣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让我有一种,他在此景中,但又不在此景中的淡然。王维拥有如此闲云野鹤的心境,是历经繁华后通达人生的表现,契合道法自然的真谛。也恰恰符合修道者所追求的“和其光,同其尘”、君子“恬淡为上”的境界。
三、《对酒》五首,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
其一
巧拙贤愚相是非,何如一醉尽忘机。
君知天地中宽窄,雕鹗鸾皇各自飞。
其二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白居易出生的年代,正值战乱,民不聊生。早期思想颇为“兼济天下”,努力写长诗为天下人发声,得罪当权者后,也渐渐透露出“独善其身”的态度。对酒五首是诗人白居易晚年,在尝尽人生酸甜苦辣后的感悟。《道德经》第二十章之主旨:“绝学无忧”、“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与诗人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忘机则无忧,世人皆笑我痴颠,我笑世人看不穿。人生短暂,相对于无穷的宇宙与无涯的时间而言,更是显得如蜉蝣一般,起起落落再寻常不过,既如此,那么此生大部分的烦恼都显得没什么大不了。修行之人抛开是非纷争、荣华富贵,才能破除迷障,追寻到大道的踪迹。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才会更容易体悟道之要义。
上下五千年,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瑰宝实在太多,短短一篇文章不过只涉及其中九牛一毛沧海一粟,然而其中真意总是被以各种不同的表达来阐述,返朴归真,道法自然,总是万变不离其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