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很多人都是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状况了,才想学习中医,给自己和家人调理身体。可是又会有顾虑,以为学习中医需要童子功,最好是从小学起。其实只要想学中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民国时期江苏就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国医,不但35岁才开始学习中医,而且51岁才开医馆给人治病,这就是大国医——曹颖甫。

一、本来只想当个官

和很多名医出身穷人家的孩子不一样,曹颖甫是清末江苏江阴人氏,从家境优渥,小时候也会读读医书当成课余爱好,但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年轻时曹颖甫还是走上了科考之路,并精心钻研汉儒经学,以求功成名就,并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35岁时中为举人。

二、专心读书十六年

本来,曹颖甫应该再接再厉,继续科举,可是还没高兴太久,清政府实行新政,科举制度被废止了。曹颖甫立马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目标,身为一介文人,在社会变革的时期,他也看不清自己的未来,或许是想起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35岁的曹颖甫开始与钱性方、朱翔云、冯箴若等人经常讨论医学经旨,并且每日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一研读就是整整十六年!十几年中他都一直在闭关修炼,埋头苦读,自学中医,终于让他从一位中医的业余爱好者学成了一代中医经方大师,让他所学的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大放光彩。

三、五十一岁才行医

学习毕竟最重要落脚到实践上,曹颖甫51岁时,终于决定挂牌行医,他在上海南市小西门正式悬壶济世,因为他收费很低,给病人开的处方也常只开一二贴,用药虽少,效果却好,凭借精湛的医术迅速在上海有了很高的名气。他的疗效非常显著,常常是一二帖,用药少而精,疗效则多为“覆杯而愈”、“一剂知,二剂愈”。久而声名鹊起,有 “曹一帖”之誉,“贫病者咸感赖之”。

四、著书育人两不误

1920年曹颖甫受丁甘仁之邀,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任教,主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国文课。并且他白天授课诊病,晚间专志著述,将毕生的医学经验写成了《伤寒发微》、《金匮发微》,近代名医章次公、秦伯未、王一仁、沈石顽、严苍山、许半龙、程门雪、张赞臣、丁济华、姜佐景、王慎轩等皆是他培养出的弟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