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道教神仙故事的词牌很多,例如,“瑶池宴”源自《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宴请周穆王于瑶池的故事,“传言玉女”源自《汉武帝内传》王子登向武帝传达七月七日王母降临的消息而得名,“鹊桥仙”源自《淮南鸿烈解》中喜鹊搭桥引牛郎织女银河相会的故事,“潇湘神”源自娥皇、女英(湘水女神)的故事,“凤凰台上忆吹箫”源自《列仙传》中萧史、弄玉吹箫引凤升天成仙的故事,“阮郎归”与“误桃源”源自《太平广记》中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的故事,“解佩令”源自《列仙传》中汉水女神逢郑交甫的爱情故事“法驾导引”源自宋代《陈与义词序》记载赤城韩夫人所制水府蔡真人法驾导引,等等。 例如,“西江月”源自道教“步虚词”,是道教斋醮时用来赞美仙界生活的道曲。“献仙音”本为唐代道教法曲,调名本意就是用法曲演奏仙人所奉献的美妙音乐。“洞仙歌”是唐代用以歌咏洞府神仙的乐曲,后用为词牌。“临江仙”本是唐教用来歌咏水仙的乐曲,后用为词牌。“献天寿令”本是高丽献仙桃舞队曲,后用为词牌。“霓裳羽衣舞”则是因唐道教法曲《霓裳羽衣舞》而得名。 这在宋元时期尤为突出,道教中人或是创立道教新词牌,或是将世俗词牌改为带有道教意蕴的词牌,以此传播道教教义。例如,“得道阳”“登仙门”等,大多具有道教意蕴;改调名的,如改“蓦山溪”为“心月照云溪”,改“卜算子”为“黄鹤洞中仙”,改“惜黄花”为“金莲堂”,改“瑞鹧鸪”为“报师恩”,改“秦楼月”为“蓬莱阁”等,都成为更具道教意蕴的词牌名。 这一类词牌更多,例如,“女冠子”原词为赞美女冠(女道士)的情态得名。“渔家傲”最早为晏殊所用,因为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的句子而得名。“云仙引”原为冯伟寿自度曲,吟诵云中仙子,有“有游女,翩翩如五云”句。“阳台梦”是唐庄宗所制,赞咏巫山神女,因词有“又入阳台梦”句,取以为名。“忆秦娥”来自于李白咏秦娥(即道教传说中的弄玉)的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而取为调名。此外,有些词牌在创调之初就与道教有关,带有明显的道教印记,例如,“二郎神”“天仙子”“玉京秋”“长生乐”“逍遥乐”等,或是吟咏神仙之作,或是宣扬道教思想之作。源自道教神仙故事。
由道曲或与道教相关词曲演变。
由道教人士创立。
取义于道教相关文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