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医与“食疗”
二、“食疗”中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道教药食养生的哲学基础。
道教的药食养生理论是建立在将天与人相比附的基础之上的。在道教看来,天地生人,人禀得天地之灵气,故最为天下贵。既然人是天地之精华,那么利用天地间的最精华的矿物质、植物乃至动物自然可以达到滋润生命的目的。由此形成了“吃什么,补什么”的药食养生观念。与之同时将天地理解为大宇宙,而人的身体则为小宇宙,主张顺天之则,根据四个季节的递嬗变化,吃相匹配的保健药物或者食物。这些观念无疑是道教天人合一的朴素思维的产物。
阴阳五行是道教药食养生的核心理念。
在阴阳五行说中不仅认为人体的疾病是阴阳不谐的结果,而且不同的药物或具阴性,或具阳性,运用之于人体,或者滋阴,或者壮阳。五行不仅被对应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如五果、五谷、五畜、五菜;并且与人体之器官乃至主观感受相匹配,如五脏、五味。在此基础上,五行学说与阴阳理论相结合被一起用来解释药食养生的道理。《黄帝内经》认为五味按照阴、阳的不同属性被划分为两类: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药食的使用如果能够保证阴阳平衡、五味调和,那么就能取得良好的保健效果。
内外兼修是道教药食养生的基本原理。
孙思邈亲自采药制药,搜罗民间验方秘方的同时,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范围,丰富了道教医学内外兼修的内容,他提出饭前配合导引活动可以促进食欲。同样,饭后导引、按摩则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可令体中畅快。《太平经》中就有“以乐却灾法”、“神祝文诀”、“斋戒思神救死诀”等配合药食使用的方法与口诀。道教医学通过内外兼修,打破单纯的药食治疗的限制,结合各种主客观因素加以考虑,彰显了道教医药养生的特色。
提前预防是道教药食养生的鲜明特色。
《黄帝内经》确立了“治未病”的原则,将疾病预防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药食养生的角度而言,“食先药后”基本上为传统中医与道教所肯定,孙思邈亦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单辟“食治”篇,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原则,从预防保健的角度系统地总结了历来的药膳方,包括直接取材于道教的养生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