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的人群中,有一种常见的疾病静悄悄地潜伏着。这个疾病总让我们抱怨自己肩膀疼痛、肩臂僵硬、摆动不开,像一个展不开翅膀的企鹅。它就是我们常说的“肩周炎”,也叫“五十肩”,因好发于五十岁左右患者。

一、什么是五十肩?

中医称之为凝肩、漏肩风或冻结肩,这些名字很有意思,实际上名字就暗含了病机和症状,凝肩就是说肩关节凝结、凝固、凝滞,说明除了疼痛之外,肩关节活动受限是其最主要临床症状。漏肩风和冻结肩则说明了久居潮湿风冷之地、又喜睡卧露肩的人,容易致风、寒、湿等外邪内侵,滞于筋脉,凝于血分,不通则痛,甚者关节屈伸不利,这就是所谓的伤到经络了。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故经络通则百病消,经络不通则百病由生,而肩周炎就是属于这“百病”之一。

二、为什么五十岁的人好发此病?

首先是内因肝肾亏虚,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肩周炎患者大多在五十岁左右。《内经》有云: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七七任脉虚”,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在生命过程中身体气血不断亏耗,年龄越大、身体底子越虚弱。

气血的特点是先营养脏腑,保证内脏生理功能,经络属于边角地方,所以当气血不足时经络很容易出现问题。古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基本上到了五十岁左右这个年纪,脏腑机能就已经开始减退,气血不足,无法充分滋养筋脉,致使经络不通,手臂上举无力或活动功能受限,最终演变成肩周炎。

其次,经络往往还会随着常年的使用出现劳损,多是由于受风、寒、湿三种外邪而致。《儒门事亲》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风、寒、湿留滞于筋脉,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寒湿之邪侵淫于筋肉关节,以致经络堵塞,关节屈伸不利。因此,治疗上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推荐以导引配合药膳为主的方法,活动经络,补养气血。

三、日常如何调理五十肩

1.导引

唐朝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导引论》云:“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以致和畅,户枢不蠹,其义信然。”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我们要是适当劳作,筋脉气血通和,各关节就基本没事,如今社会大部分人静多动少,就好像门轴不经常转动,容易被虫蛀。导引术可以让我们气血通畅,经络舒达。

肩周炎患者可以通过导引术来获得痊愈,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导引术来养生和防病。目前最流行的导引术当数五禽戏和八段锦了。这两个功法流传多年,调和阴阳、舒经通络效果显著。除了五禽戏和八段锦,这里再附一个比较简单的锻炼方式给大家,具体操作就如伸懒腰的姿势,在这样的动作中,也能拉伸肩膀,避免肩周一直很坚硬,每天坚持数次,以手臂的角度可以直举到耳侧为宜。此法以拉伸为主,用多次、小刺激量对局部组织进行拉伸刺激,使局部郁结慢慢松解开来。

2.药膳

《内经》提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寓医于食,药物是食物,食物也有药物功效,二者紧密配合,相得益彰,良药可口,服食方便,不但营养价值高,还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肩周炎患者可以适当食用羊肉羹,因其具有温补阳气、散寒止痛之功。这里有一个专门针对肩周炎的食疗方桑枝鸡汤,大家可以试试看。老桑枝60g,老母鸡1只,盐少许。将桑枝切成小段,与鸡共煮至烂熟汤浓即成,加盐调味,饮汤吃肉。本品具有祛风湿、通经络、补气血之效。适用于肩周炎慢性期而体虚风湿阻络者。

3、调和情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而过之则为害,七情太过会导致脏腑逆乱、气血不和、经络不调以及阴阳失衡,由此就会生发很多疾病。

道医向来推崇恬淡虚无,这是道家所尊奉的养生的根本途径,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如能做到,也有利于肩周炎患者的康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