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人们为了延年益寿,都盼有长生不老和死而复生的灵丹妙药,但何曾求得,只为世人留下闲笑之谈。然而历代史料记载有关养生致健的佳话,却颇令人信崇。
即是人的精神情绪。如《养生要录》中首先强调养生重在精神舒畅。认为“喜怒哀乐,宁不伤人,故心不挠则神不疲,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延寿矣”。即指生活中遇事要保持心态稳定,不管喜乐、哀伤、惧怒,忌情绪过激起伏,注意自我克制。特别是遇到哀、怒之事应格外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精神,否则就会“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优伤肺、恐伤胃,悲哀忧愁则动心,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现代医学也认为压抑的情绪,孤僻的个性,放任的脾气,无休止的泄愤是致癌的一种病理基础。这是由于感情过于低沉、悲哀、激怒会减弱人体抵抗力,致使病原物质侵袭机体而造成疾病。难怪古人云“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精神因素对延年益寿至关重要。 即运动。有意识、有组织地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唯人类而无它例。为此古人历代作了创举,其中颇为流传就是名医华陀所创的《五禽戏》,《黄帝内经》中所提及的“导引”,《史记·扁鹊传》所述的“桥引”、“按乔”(按摩),以及各种传统武术,都被古人视为养生健体的妙法。而在《养生要录》中则把“动”视为养生基础。其中尤为提倡“导引”与“小劳”(指强度不大的体育活动)。主张以“小劳”为主,指出“养生者形要小劳,无甚大疲,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所谓“小劳”又类似现代各种徒手操,比如四肢关节的屈伸、举摆、甩摆,头颈的抬头转动,眼睛的转顾、上下颧有节奏的叩齿,躯干的仰卧,以及太极拳、散步、慢跑等。现代医学证实上述活动是一种和谐有节奏的运动,不仅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反应,而且也降低了大脑皮层及其血管中枢的兴奋性,能起到良好的降压疗效,适合广大患慢性疾病患者采用。另外古人养生之道中还时而提及“干沐浴”之说,如《养性延命录》中说“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沐浴’”。《道枢》中则说“以两手相擦,以有热气,便摩两目,以至面部、两耳、项博、一如洗澡”。古代医家认为,入夜临睡前,用双手按摩四肢、胸、腹数遍,对患失眠症者能起到不药而愈的疗效,所以古人把按摩作为通经络、松节骨、血气运行、强身抵疾的重要养生手段并流传至今。 即饮食。古人认为“饮食贵在节”,“食而不欲饱”,还倡导“忌度大荤、行素食为妙”。就是说饮食要注意节制,做到佳肴不贪、淡饭不厌,且定时定量、讲究卫生。如果饥饱不知,冷热不匀,食时不定,荤腥过量,便是五脏疾病的根由。史料曾有这样记载“关中大地,俗为俭啬……其人少病为寿。江南岭表,其处富足,海陆佳肴,在所不备,士俗多疾,而人早夭。”大意就是说地区贫瘠,生活条件差,而人的生命抵抗力往往比富庶地区的人要强,寿命亦长。广西巴马老人共同的长寿秘方除了参加劳动、活动身体外,最重要的一条是注意饮食卫生,并终身以素食为主,配搭适量的红薯、豆类,少吃高脂肪肉食,多吃新鲜素菜。可见饮食的内容、方法、数量、温度等已成为养生长寿的要则。 即指性欲望。《黄帝内经》中言“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是早夭的根源之一,而节制性欲却是养生、健体、长寿的要事。古代医家徐灵昭曾说“故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能自然不动者有益,强制者有害,过用则衰竭,任其自然而不勉强,则自然之法也”。他告诫人们想致健长寿应力求“暂运惟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合”,严“戒色欲以养精”。因此古时医学上有把“保精、行气、服饵”作为摄生益寿的三大守则。“神”
“动”
“食”
“欲”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