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是人体的核心组成部分,脏腑理论也是传统医学的重要基础,人体脏腑到底都有什么功能呢?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的《黄帝内经》在数千年前就已给出了答案,黄帝与天师歧伯之间有过这样一段问对: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黄帝内经》将人体脏腑分为十二,关于脏腑的功能与相互联系,黄帝请教歧伯“贵贱何如”,此处“贵贱”一词不仅有主次的含义,也为下文歧伯以官职比喻脏腑做出了铺垫。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君主”:是封建王朝最高权力的统治者,古人认为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领导地位,所以称之为“君主”。
“神明”:神明的意义很广泛,这里是指心的功能表现。以现代词语来讲,即是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意识的表现,称之为“神明”。
《内经》认为,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主血脉和藏神。心为君主之官,是内脏十二官功能活动的领导,人的一切精神意识和生理功能活动,都是心的功能活动体现。《灵枢·客邪》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徐灵胎云:“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傅同辅,有辅助、协助的意思,即是说肺为辅助心君的宰相。
“治节”:治理调节的意思,是指肺对其他内脏以及营卫气血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肺主一身之气机,司呼吸,又受朝于百脉,与心同居膈上,好像宰相辅助君主一样,治理全身。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将军”:将军是武官职位,古代武官性格大多刚强急躁,好动而不好静。古人用取类比象方法,以将军性格来比喻肝的特点。
“谋虑”:意思是说,肝有深谋远虑,筹划对策的功能。
肝主疏泄,主藏血,易为怒气所伤。《灵枢·师传》曰:“肝者主为将,使之侯外。”肝在人体具有抵御外邪、护卫机体的能力,就像智勇双全的将军保卫国家一样。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正”:是处理事务不偏不倚的意思。
“决断”:决定判断,对事务做出最后的处理。
胆与肝互为表里,只有在肝的谋虑与胆的决断共同结合之下,人的精神意识才有正常的表现。如果胆气壮,人就自信勇猛,胆气虚,则容易犹豫不决。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臣使”:表达君主命令、意志的官员,在这里有保卫心脏、代心行令之意。
“喜乐”:心志为喜,膻中能代心行令,所以说,喜乐由膻中传出。
本节的膻中并非膻中穴,是指心包络,居于心之外围,如同君主的近臣,有代心行令和代心受邪的作用。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是指脾胃有贮藏和消化饮食的功能。
“五味”:是酸、苦、甘、辛、咸,指饮食都要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为营养成分的来源,所以说“五味出焉”。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功能上有着密切联系,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二者共同完成后天营养任务。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传道”:道同导,传道输送之意。
“变化”:指排出的粪便不同于摄入的饮食。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小肠转移下来的食物废料,定时排出体外,所以传导糟粕是大肠的基本功能。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受盛”:承受之意,是说小肠居于胃下而接受胃中的水谷。
“化物”:消化饮食,泌别清浊之意。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承接胃所腐熟的水谷,再经过一次消化和泌别清浊的作用,使精华部分营养全身,糟粕归于大肠,水液归于膀胱,完成它的化物功能,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精力充沛,强于作用。
“伎巧”:伎同技,是精巧多能之意。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骨髓,而脑为髓海,所以肾气旺盛则骨骼坚壮有力,脑髓强健聪明。人的精力充沛与聪明智慧,皆是与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诀”:是通的含义。
“渎”:即是水道。
三焦是主管水利工程的官员,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与其他内脏功能紧密联系,有通调全身水道和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州都”:积水之处。
“津液”:此处指的是水液。
“气化”:阳气对水液的蒸化作用。
膀胱位居最下,是水液贮存的地方,体内水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出于肌表则为汗,出于前阴则为小便。
人体如同国家,尽管十二官职责不同,但必须协调统一,不能相互脱节,否则天下大乱。君主之官清明,则君臣和谐,所以养生应当以心神清明为要。
歧伯以政府官职来形象比喻脏腑的功能,深入浅出,执简驭繁,令人记忆深刻。黄帝于是择吉日良兆,将本次问对所学的知识藏于灵兰之室,以传世保存,这便是我们如今能够看到的《灵兰秘典》。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