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的几十天,古人形象地称之为“暑”,“暑”字很直观地告诉人们,此时土地上下、万事万物都被太阳光的炎热所照耀。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人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吃东西也变成了麻烦事儿,吃啥都没食欲,吃不饱又啥都想吃,还经常有人吃不对了上吐下泻。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大暑小暑时节的饮食养生吧。

一、大暑酷热猛于虎

《黄帝内经》中认为,“夫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盛夏的高温容易使人得暑病,也就是《内经》中所说的“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唐代医家王冰认为,这是由于“阳热大盛,寒不能制”所造成的。
酷热首先会伤津耗气,人在温度高的环境活动,出汗量增加,随着出汗代谢出去的水液、能量都会更多,所以人就会出现精神疲惫、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情况。
其次湿邪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让人食欲下降、容易出现胃肠道疾病。人们一方面会没有食欲,吃不下东西。由于没有食欲,就喜欢找事儿来刺激。一个人不想吃,就喜欢约朋友一起吃。喝几杯冷饮,吃几块冰镇西瓜,晚上在空调屋中看直播比赛,或是约上三五好友在路边烧烤摊喝上几瓶冰镇啤酒。那么第二天,很可能轻者会多跑几次卫生间,严重者会上吐下泻、胸闷腹痛。所以,泄泻最容易发生在夏季。

二、夏天要喝什么、怎么喝?

夏天天热,很多人选择的方法是喝“冰水”、“冷饮”,但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冷饮下肚往往是沿着食道到胃这么一条觉得冰凉,但是身上还是热,心理上的爽感大于实际身体舒适程度。
那要喝什么呢?真正的办法其实应该是喝温热的水。《黄帝内经·阴阳别论》里记载:“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这说的就是水液在人体代谢的过程。水进到消化道,经过消化吸收之后,通过脾的运化功能,上输到肺。在这一过程里,水液温度接近体内器官温度,则更容易被吸收,因此喝温热的水比喝冰品更能快速被人体吸收,也因此能够更快解渴。夏季汗出,要及时补充水分,但要注意不要牛饮。正确的饮水方法应该是“稍渴则饮,饮即三口”口渴了再喝,喝的时候先喝个三口,不渴了,就停下来。
此外,在饮品选择方面,冰类不宜,奶茶甜腻生湿也不宜,偶尔嘴馋吃吃不妨,但不可长期饮用。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国茶疗学》记载有清暑利尿的之功,一些气味辛香、芳香的茶饮,有较好的化湿醒脾的作用,比如陈皮水以及衍生出来的柑普茶、小青柑等,还有茉莉花茶、藿香茶、薄荷茶。在清热解暑方面,绿茶效果很不错。至于脾胃比较弱的朋友,不妨喝喝熟普,能养胃、消食、化湿,适合这个季节。

三、食宜补气健脾、消暑生津

首先,食物要尽可能清淡而富有营养。一般来说,白肉营养要高于红肉,且油脂成分远少于红肉,因此夏季食欲不振之时,不如选择鱼肉、虾肉等一类海鲜河鲜代替常吃的猪肉。
其次在烹饪方面,有味道的食材更容易让人有食欲,所谓“芳香醒脾”,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吃辣等重口味食物的原因。但就健康角度来讲,辣不如鲜,鲜香之味,更引食欲。
最后水果要适量吃。水果是一个辅助性的、锦上添花的食物,少吃一顿不会有啥大问题,但是过量进食则容易影响脾胃。《素问·藏气法时论》载“五果为助”,正确食用应该以按需为进食,比如参加一天户外活动,那不妨吃点瓜果,养阴生津。但是西瓜、香瓜、梨子等比较凉的水果,则不要进食过多,尤其是在南方潮湿地区,很容易导致腹泻,小朋友更是尽量少给些为好。

四、谨防“精神中暑”

天气酷热,人们容易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有人称之为“精神中暑”。因此要做好精神调养,谨守“静心养生”的原则。中医认为:平心静气,需要保持心情舒畅,才能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同时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诗人道: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所谓“心静自然凉”,避免遇事急躁,避免生气恼怒,可多想轻松愉快的人或事。当然每日能够坚持修炼丹道养生功或五气朝元功法,自然五脏之气充盈,体内阴阳平衡,即使因为白天受到暑气蒸煮,也能在练功中调养达到安定神志、调养心气的作用。
暑日消烦,祝君夏安。
文字整理/华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