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派,始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我国四大医学经典之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中分成两部:以“伤寒”主的《伤寒论》、以“杂病”为主的《金匮要略》。
后世医家对《伤寒论》注释、发挥者颇多,使得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得以不断发展,尊张仲景伤寒之说者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学派,或伤寒派。
后人评价“一部《伤寒论》,半部中医史”,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张仲景撰写《伤寒论》背景
中医流派的兴起,往往有诸多因素,包括不限于环境气候、人文哲学背景、开创者治学思想……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伤寒论》的背景。
《伤寒论》诞生背景可谓极其残酷。当时正处于史上记载的,最大规模、持续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多的大瘟疫。这场大瘟疫始于东汉桓帝,断断续续反反复复五六十年,加上战乱,导致人口锐减4/5,十室九空。曹操《蒿里行》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肠人。”
气候学家对于王朝覆灭,往往有独到见解:殷商、东汉,皆亡于小冰河时期(简称小冰期),当然也包括后世唐末宋初、明末清初。
小冰期,气候相对寒冷,通常伴随极端天气现象,往往对农业、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小冰期,持续时间也不固定,东汉末年的小冰期,持续600年余年。
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时代,大气候出现拐点由暖入寒,到了汉元帝(公元前74-前33年)时期,正式进入小冰期。再到汉桓帝时,瘟疫开始发生;汉献帝时,史书记载“夏六月,寒风如冬时”。东汉末年,因降温导致的粮食减产供应不足、气候极端天灾与疾病相携而来,严寒、饥饿、战乱、瘟疫……愈演愈烈,乱世彻底爆发了。
三国时期,曹操在铜雀台(河南临漳)种桔而不结果,曹丕视察军情遇淮河结冰……直至公元289年(西晋时期)大气候才再一次转向升温,公元600年(隋朝建国20年),这一轮小冰期才正式结束,逐步进入隋唐时期温暖气候。
张仲景(公元154-219年),生活在一个官僚大家庭,这一次小冰期的前半段。族中大部分人未能幸免于这一场大瘟疫。家族原有二百多口人,不到十年时间,病死了三分之二,因患伤寒致死的约占十分之七。对于当时瘟疫病机分析说法颇多,但史书上记载为“伤寒”。张仲景十分悲痛,潜心研究,积极救治家人、百姓,于建安十年,开始撰写《伤寒杂病论》,终成一部著名医典。
张仲景研读医学经典,从《黄帝内经》中得到启发,参考《内经》三阴三阳对热病的辨证之法,开创中医“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成为后世医家沿用千年的辨证理论方法。又加上《难经》、《汤液经》等医学经典学习心得,汇成《伤寒杂病论》。此医书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记载临床方剂269个,可以囊括中医临床各科,仲景方被奉为“众方之祖”,后世遵从仲景方的医者,也被称为“经方派”。
伤寒派的卓越医者
后世以张仲景《伤寒论》为尊者,首推王叔和。
这位魏晋名医,本号曾经多次介绍过。王叔和两大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传世,二是撰写脉学专著《脉经》。魏晋时期,气候依然寒冷,伤寒病依然是当时的主要病证之一,作为当世名医,自然对伤寒治疗高度关注。
王叔和在任职魏国少府太医令时,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书籍,包括许多著名的医典、医书。王叔和在其中发现了《伤寒杂病论》的残章,顿时惊为天书,奉为神作。感叹于这样的救世医书居然散失,于是利用太医院的便利条件,在民间大量搜集仲景旧论,抄录各种抄本断章,经过分析研究,加上自身实践经验,将其中涉及伤寒病证的部分,整理成《伤寒论》传世。
虽然后世有人诟病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原著进行修改,但是不可否认王叔和在其中的巨大贡献。医学考古论证,王叔和至少三次对《伤寒论》进行仔细编排修正,可见其谨慎与用心。金代成无己称赞:“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宋代林亿亦有相似言论。清代徐大椿表示:“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金朝名医成无己,则是注解《伤寒论》史上第一人。
魏晋以后的下一轮小冰期,时间跨越到了北宋年间。宋太宗雍系二年(公元985年)后,气候再次急速转寒,江淮一代再次出现冰雪奇寒景象,车马甚至可以在长江淮河的冰面上通过。这一次的小冰期持续200年左右。
成无己(约公元1063-1156年),恰好生活在这一轮小冰期中,是宋金时期伤寒学派主要代表。
成无己,一生好学,行医60余年,造诣精湛。北宋靖康之变后,入金朝为御医,后来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故土,寿终金国。成无己被称为注解《伤寒论》第一人,积四十年研究,以《内经》、《难经》理论为指导,辨析《伤寒论》,探本求源,对原文进行逐一注解,著成《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伤寒明理药方论》(1卷)。
成无己注解的《伤寒论》,尊崇经典,融入自己独到见解,为后世医者提供便利;开创研究注释溯源穷流之风,以经释论,强调正本清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后世多有学习者;促进伤寒学派的发展和繁荣。
继承研究仲景《伤寒论》的远不止王叔和、成无己二人。他们与唐代孙思邈,宋代庞安时、韩袛和、朱肱、许叔微、郭雍和,合称为伤寒派宋前八大家。
明清时期伤寒派细分
先简单回顾一下历史气候。明清的小冰期,是历史上第四个小冰期,明朝时,从洪武年间气候开始转冷,至明朝中期正式进入小冰期,明末出现拐点开始升温,直至清光绪年间,这一轮400多年的小冰期才正式结束。
自金元始,医学门户之分开始显现。又因气候极端多变,伤寒派仲景心法再一次得到重视,温补派、温病派轮番上阵……
而伤寒派内部,因见解不同而分流成多派,每个人都有一本自己的《伤寒论》:
错简重订派:以方有执(明)、喻嘉言(明末清初)为代表;
维护旧论派:以张志聪(清)、陈修园(清)为代表;
辨证论治派:以柯韵伯(清)、徐灵胎(清)为代表;
通俗伤寒派:以朱肱(元)、陶华(明)、张景岳(明)为代表;
经典伤寒派:以陆九芝(清)、恽铁樵(民国)为代表;
还有中西汇通派中的唐容川(清)、朱沛文(清),也对《伤寒论》有其独到理解……
伤寒派分流这一部分内容,我们留到下篇中,再进行详细介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