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一元论是道教理论的根基,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气一元论”是古人对于宇宙如何生成和构成的认识,属于中国古代的宇宙观。理解气一元论之精髓,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皆由气生成。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气指代宇宙中无处不在的无形的精微物质,而广义的气则指代宇宙间的一切物质,除狭义的气外,还包括天地万物。《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尔。”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里庄子和张载所言之“气”都是广义的气。

二、气有两种存在状态:

太虚和万物。

太虚是气的弥散态,万物是气的聚合态。气在两种状态之间永不停息地变化着。张载在《正蒙·太和》中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道德经》第42章中,老子的宇宙观描述最为简洁优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根据这一表述,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是道和万物。“道”是“太虚”的同体异名。《管子·心术上》说:“虚而无形谓之道。"“太虚”和“道”都是指狭义的气。道始终处于"有无相生"的状态中。《道德经》第2章中说:“有无相生。”道(太虚)作为万物之源,也称为元气。成玄英在《老子义疏》中说:“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广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著,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朕于此。”显然,元气和道一样,也处于“有和无”状态之间。道、太虚、元气都是同体异名的概念。

三、气贯通一切,连续无间,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宇宙中天地万物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动态的和谐有序的整体。《管子·宙合》中说:“天地,万物之橐也。宙合又橐天地万物,故曰万物之橐。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散之至于无闲,不可名而山。”可见,管子所谓的“宙合”无处不在,将天地万物联系到一起,就像一个囊括天地万物的口袋,是一个跟“元气”“道”“太虚”等同体异名的概念。

四、一切事物皆由阴气和阳气构成。

阴阳二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质料,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动力。《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王廷相说:“阴阳者,造化之橐钥也。”“二气感化,群象显没,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在老子对宇宙观的表述中,“二”所代表的就是阴气和阳气;“三”则代表阴气、阳气和冲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仅说明万物都是由阴气和阳气构成,还说明冲气是阴气和阳气相互作用的中介。冲气实质上是道舍于物的部分,也可以视为道的同体异名。《道德经》第62章说:“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深藏万物之内。所谓“奥”,是深藏的地方之义。

总之,中国古代宇宙观认为,宇宙中充满无形之气,这无形之气,既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又是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一个和谐的有序的整体的动态纽带。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元气论”“元气一元论”“精气学说”“精气一元论”“道气一元论”等等,实际上都是对"气一元论"的不同称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