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冬日进补,来年打虎。又到秋冬季,各种时令膏方以及滋补汤药或多或少的都会被安排上。这时就会听到有人说,自己不能补,一补就上火。可能在普通人看来,“虚不受补”是一个常见且令人困惑的现象。难道虚弱的身体不应该去补一下么?怎么还会存在虚不受补的现象呢?

虚不受补,指的是体质虚弱的人在服用滋补品后,并未如预期般恢复健康,反而可能出现上火、便结等不适或原有症状加重的情况。这一现象困扰着众多寻求健康改善的人们,本文就来简要探讨一下,为何会虚不受补。

一、什么是“虚”,什么是“补”

中医理论中的“虚”,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出的证候。它包括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表现。

而“补”则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指通过滋补药物或食物来增强人体元气、补益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然而,补法并非简单的“虚则补之”,而是需要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补品和方式。

二、造成“虚不受补”的原因有哪些

1、脾胃功能虚弱。

虚弱之人脾胃运化功能多半不好,须知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当脾胃功能虚弱时,即使服用了滋补品,不仅难以被有效吸收和利用,而且还容易加重脾胃运化负担,形成积食、内热等症状。此外,饮食不当、情绪压力等因素也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虚不受补”。

2、病邪未祛就盲目进补。

在中医看来,如果体内存在外感病邪(如感冒、湿热)或内有郁热、痰湿等病理产物时,应先驱邪后补虚。如果盲目进补,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或中焦淤堵(如二便不畅)未清理通畅,就急着进补,不仅达不到补益的效果,反倒使得中焦淤堵更为严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病初愈时,此时人体各方面机能都处于恢复中。脾胃功能还未完全恢复,没有能力消化吸收高能量的滋补品。《黄帝内经》有言:“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就算疾病已经好了,但消化系统还是受到疾病的影响还未完全恢复。此时如果吃了肥甘厚味等富含营养的食品后,容易加重脾胃负担,导致其运化不力而罢工。这时,容易导致疾病的反复。

3、情绪因素与心理状态。

当出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时,会极大的影响气血运行和脾胃运化。所以,如果处于这种状态,即使服用了滋补品,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滋补效果。

4、体质差异与补品不匹配。

每个人的体质各异,对补品的适应性也各不相同。如果选择了与自身体质不相匹配的补品,或者过量使用补品,都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反应。

三、“虚不受补”该如何调理

调理脾胃,增强吸收能力。通过食疗、汤药、以及艾灸推拿等方法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身体对滋补品的吸收能力。同时可以辅佐适量运动等,都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脾胃运化加强了以后,自然可以增加运化和吸收能力。

辨识体质,精准进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体质辨识,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补品和滋补方式。避免盲目跟风或过量使用补品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反应。

先祛病邪后进补。中医讲究以通为补,进补是在身体内环境保持运行通畅的前提下,进补才会有效果。此外,在驱病邪的同时注意保护正气,避免驱邪过度损伤正气。身体康健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补虚治疗。

补身之前先补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改善情绪问题,纾解内在焦虑和压力。比如借助冥想、瑜伽、中医情志疗法等方法来调节情绪状态,保持心态平和稳定。还可以获得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支持,通过正向交流和倾述,获得良好的心态,这些都有助于改善情志内环境,有助于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恢复。

除了有形的药物、食物之补,还可以采取无形之补。比如练习道家的养生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站桩和打坐等,这些导引功法补益身体的作用也非常好,不仅有助于疏通气血更是直接培补元气。此外,还可以多多诵读经典,怡养胸中的浩然正气,这是对于精神和心灵来说也是大补。

综上所述,“虚不受补”是一个复杂而普遍的现象。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补益原理,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滋补方案,才能真正“补”到位。此外,要把目光从有形之补中扩大开来,要想身体健康并非只靠“吃”,还可以有多条途径补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同时也要认识到滋补养生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补益身心”的目的,实现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