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不吃盐没力气。笔者还不以为然。直到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体能集训。
由于北方的天气天气已经有点冷了,虽然感觉没怎么出汗,但在额头、鬓角和脖子上都发现了白色的细小结晶体。询问专业人士以后得知,居然是风干后的汗液结晶。笔者不信,舌头舔了下,果然咸咸的。
笔者大呼惊奇,虽然喝了很多水,但当天北方的气候却很干燥,所以体表的汗水就蒸发得快,皮肤表面就能出现以汗液结晶。
平时淌汗都不以为然,通过这次直观的感受,才发现原来盐分就是这样流失的。同时也在专业人士的建议下,有意识的比平常多补充了一些盐分。
一、西医讲盐的快速流失会失去对肌肉的控制
老一辈的人常说人不吃盐没有劲,这句话是有一些科学道理的。笔者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里面的道理,经过查找相关资料得知。之所以吃盐才有力气干活,这源于食盐中的钠。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素,在我们体内维持着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等。它是怎么和干活扯上关系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它是怎么在人体中“干活的”:
当细胞安静时,细胞大门口(细胞膜)有无数个守卫叫“钠泵”。它每次放钠离子出细胞,让钾离子进细胞。不过这个守卫有点眼神不好,每次放出去的钠都多一个,次数多了,细胞内的钠就变少,正电荷数就变少,这就造成了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当神经细胞接收到刺激信号时,大量钠离子都往细胞内跑,细胞内的正电荷就变多了,电势增高,也就和原来形成了相反的压差,被称为“动作电位”。
从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我们的神经信号就是在钠钾离子的内外流动中传导的。如果吃盐过少,或者出汗过多,就会引起身体缺钠了。钠离子本身不能提供能量,但是钠离子在神经活动和传导信息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体内严重缺乏钠离子,对肌肉的控制力就会减弱,也就是平常说的“没有力气”了。
二、中医讲盐是调节肾气非常重要的手段
《黄帝内经》对人体不同的出汗都做了分类:“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撸铁等于一直在负重,持重远行,摇体劳苦,汗出于肾脾。对于我来说,若是肾气不足,持续的运动会让肾气更容易受损。
盐,味咸,咸味入肾,补肾阴,肾主骨,咸能软坚润燥,肾与膀胱相表里。盐的性味功效,在书中多有所述:
《神农本草经》主胃肠结热,喘逆,胸中病,令人吐。
《本草经集注》味甘、咸,寒,无毒。主治胃肠结热,喘逆,吐胸中病,令人吐。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咸,性温,无毒,入肾、肺、肝三经。主鬼蛊邪疰毒气,洗下部䘌疮,吐中焦痰癖,熨疝气及纳肾气,止霍乱及心腹卒痛,杀虫去风,明目固齿,白如霜雪者佳,炒研用。食盐之咸,本归肾腑,肺即其母,肝即其子也,故并入之。
适当吃盐既可以改善味道,还可以调动肾精,当然让人有力气。肾主纳气,撸铁这个持续的劳作使得肾气激荡起来,为人体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同时这个过程也在消耗肾气,所以力久则会腰酸腰疼,出现肾气亏虚之状。对于我来说,肾阴亏损更明显,所以肾气损耗时肾阴不足的问题更严重。这时就需要在饮食上稍微增加一些重口味的,适当的补充。
所以俗话说:干体力活,吃盐才有力气,对于肾阴不足的人来说,干体力活出汗会损耗肾阴,用盐补充肾阴,肾阳融合肾阴,正常气化,肾气有了来源自然就有力气了。
那么对于肾阳不足的呢?咱还是找点稍微不累的活干吧,体力活可能不太适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