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选穴取穴但言分寸
统计现存本《肘后方》,全书所用穴位90多个,有穴名者28个,如:大椎、百会、巨阙、太仓、承浆等,皆指出所在部位,方便易学。灸法的使用很方便,只“言其分寸,不名孔穴。”告诉人们灸疗的大致部位在什么地方,如何把握,每种病灸多少次等等。这样简单明了,“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例如“救卒死方”所用灸法:“灸鼻人中,三壮也”、“炎两足大指爪甲聚毛中,七壮”、“灸脐中,百壮也”。这里提到的人中、脐中、两足大指爪甲聚毛中都是一般人能看懂、能找到的部位。
其定位方法众多,或据体表标志确定:“先灸大椎。在项上大节高起者,灸其上面一穴耳。”或用手指比量确定:“次乃灸风市百壮。在两髀外,可平倚垂手直掩髀上,当中指头大筋上捻之,自觉好也。”或用线绳纵横比量确定,如《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记载:“治霍乱已死,上屋唤魂,又以诸治皆至,而犹不差者。捧病人腹卧之,伸臂对以绳,度两头肘尖头,依绳下夹背脊大骨肉中,去脊各一寸,炎之百壮。”其论述无名穴位,可按部位确定大致位置,如“腕上三寸”为间使穴,“脐下三寸”为关元穴。
六、治疗效果立竿见影
《肘后方》中记载的是葛洪精挑细选出来的方子,而且很多方子经过他本人医疗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例如《救卒中恶死方第一》:“取皂荚如大豆,吹其两鼻中,嚏则气通矣。”嚏则气通,表明效果十分显著。又:“捣女青屑,重一钱匕,开口内喉中,以水若酒,立活。”立活一词,可见治疗效果的神速。又:“以绳围其死人肘腕,男左女右,毕,伸绳从背上大椎度以下,又从此灸横行各半绳,此法三灸,各三,即起。”品味“即起”等语,表明其效果立竿见影。今人治疗气厥急症,也效仿用皂荚治疗,疗效确切。
七、流行病记录多开先河
《肘后方》对常见病作了详细记述,全书记载的疾病种类很多,可谓囊括临床各科。如流行病之霍乱、伤寒、疟疾、肠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病,如脚气病;胃肠道疾病,如饮食困难、食物中毒;精神类疾病,如癫痫、狂躁;外科病,如脓肿﹑肿块、虫兽咬伤、疥疮、皮肤病。还有五官科疾病、药物中毒、酒醉、误吞异物、秃发等。另外,书中还记载了多种烈性传染病,如结核病、天花、麻风等,很多属于现存世界最早的记录。
恙虫病(古称“沙虱”)是流行于我国广东﹑福建一带的一种地方性急性传染病,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其传染媒介是恙虫的幼虫。葛洪在书中详细且准确地描述了沙虱的生活形态以及该病的发病地带﹑临床特征﹑传染途径、预防预后等方面。此病要比美国医生帕姆在1878年在其著述中方载此病早1500余年。
书中尚记载了一种疯狗咬人引起的疾病,后世称为“狂犬病”。葛洪认为凡为狂犬咬伤者,应当立即捕杀狂犬,取其新鲜脑组织敷贴于伤口上。此种方法是关于免疫疗法的世界最早记录,比19世纪微生物奠基人法国巴斯德发现狂犬脑中有抗狂病物质早1000多年,堪称为免疫学之先驱。现代医学认为狂犬病潜伏期为12天起至半年,与葛洪在原文中提到“凡狂犬咬人,七日一发,过三七日不发,则脱也,要过百日,乃为大免耳”的观点接近。可见葛洪对上述诸多疾病的认识开我国传染病学和临床急症学之先河,受到后世医家的一致推崇。
《肘后备急方》作为早期道教医书,是葛洪、陶弘景以医济世的典范著作,是一部集大成的急救医方书,内容全涵盖内科杂症、外科急症、传染性热病、寄生虫病、五官、妇、儿等。书中部分疾病、医方、医技的记载,都是我国乃至世界医学最早的,并且仍给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很多思路和方法。
书中各种简便而速效的治疗治疗方法,代表了传统医学在医疗救治领域的发展水平,虽然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急救领域中声名不彰,但其实民间至今还在沿用很多传统急救疗法。对于道医弟子而言,有责任把我们道家医学更加广泛的传播出去,帮助更多人远离疾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