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祖师,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是北宋末著名道士,他不仅在道教界享有盛誉,还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

《大道歌》作为张继先天师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诗歌的形式,探讨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如道与德的关系、道的本质与特性,还详细描述了道教的修炼方法,如静心养气、内丹修炼等。这些方法对于修道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文内容深奥,谨勉励翻译如下:

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

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

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

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

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

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

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一、道不远,在身中

译文:大道其实并不遥远,它就蕴含在我们的身体之内。

内涵:这句话强调了道与人的内在联系,认为人人皆可修道,无需外求。道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通过内省和修行在自身中体验和领悟的。

二、物则皆空性不空

译文:世间万物都是虚幻不实的,但人的本性(或说真性、道性)却是真实不空的。

内涵:物质世界是变化无常、虚幻不实的,而人的本性(即与道合一的清净无为之性)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修行者应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本性的回归和升华。

三、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译文:如果人的本性能够保持清净不空,那么“和气”就会停留在体内,回归到生命的本源,从而使人获得无穷的寿命。

内涵:《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万物都包含阴阳二气,背面是阴,正面是阳,阴阳二气相互激荡,形成均调和谐的状态。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性与气的关系。认为保持本性的清净是修炼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真气阴阳调和,得以保存和积累,进而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四、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

译文:如果想要让身体内的神(或说元神)不外泄,就不要在心灵(灵台)中留下任何杂念和执念。

内涵:这里强调了修炼过程中的清心寡欲和心无挂碍。只有消除心中的杂念和执念,才能使元神得以安定和凝聚,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

译文:如果身体内有太多的物质欲望和杂念,就会使得元神不清明,进而耗散精神、损害身体。

内涵:这句话反面论证了前面提到的清心寡欲的重要性。指出过多的物质欲望和杂念会干扰人的元神和精气神,导致身体的衰败和精神的耗散。

六、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

译文:元神驾驭着气,气又滋养着形体,这样就不需要依赖复杂的法术就能实现长生不老。

内涵:这句话揭示了道教修炼的核心机制——神驭气、气留形。认为只要能够掌握这种机制,使元神与气和谐共生、相互滋养,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七、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

译文:法术和技巧相对容易学习和掌握,但真正的道却难以领悟;即使领悟了道,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修行也会无济于事。

内涵:这句话提醒修行者不要沉迷于外在的法术和技巧而忽视了内在的道和修行。同时也强调了修行需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八、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

译文:因此尽管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学习和修行,但真正能够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

内涵:这句话揭示了修行之路的艰难和不易。指出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有所成就。

九、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译文:如果元神外泄了就要及时收回来,当元神返回到身体中时气也会自然而然地回归。

内涵:这句话强调了元神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以及保持元神安定的必要性。认为只有保持元神的安定和凝聚才能确保气在身体内的正常循环和滋养。

十、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译文:如果每天都能这样坚持不懈地修行下去,最终就会像婴儿一样纯真无邪地产生出真正的道胎(或说元神、真身)。

内涵:这句话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认为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修行下去就能逐渐消除内心的杂念和执念恢复到婴儿般的纯真状态进而产生出真正的道胎实现与道的合一和升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