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理气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方由当归、甘草、木香、乌药、香附组成。

乌药汤的出处

本方出自金代的《兰室秘藏》,但是“乌药汤”之方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圣济总录》中。两书中记载的乌药汤组成与主治病证各不相同,属于同名异方。

虽后世记载乌药汤的古籍不多,但自金代以后,多部经典医籍基本都继承了《兰室秘藏》中主治气滞所致的“妇人血海疼痛”之理论。

原文记载其用量与服法为“乌药汤,治妇人血海疼痛。当归、甘草、木香各五钱,乌药一两,香附子(炒)二两。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去渣,温服,食前”。

乌药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行气疏肝、调经止痛的功效。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和血闭,以及肝气郁结所致的小腹胀痛等证,症见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且胀感甚于痛感,或连同胸胁、乳房胀痛等。

方中乌药理气行滞,为君药;香附疏肝理气,木香行脾胃滞气,二者共为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调经,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达行气调经止痛之效,对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疗效甚好。

综上,可总结为“乌药顺九天之气,香附行厥阴之经,木香调中气,甘草缓中州,当归养血脉以濡润于经”。以水煎温服化滞行气,经络调和而经候如常,气不滞则痛经自除。

乌药汤的应用

原方记载乌药汤“治妇人血海疼痛”,后世医籍记载的内容除与此相同之外,另有增加治疗经行小腹疼胀、怒气伤肝小腹疼胀、血闭证三条。

可见乌药汤善理气,可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主治气滞血瘀之痛经和血闭,以及肝气郁结所致的小腹胀痛等证。

加减化裁使用:若有血瘀,可与失笑散合用;若有寒凝,原方加小茴香、吴茱萸;若有寒湿,原方加苡仁、桂枝;若有血虚,与四物汤合用,四物汤去地黄,换鸡血藤;若有肾虚,原方加川断、淮牛膝;若气郁化火,经血量多色红,且心绪烦闷,原方加栀子、丹皮;若胁痛甚者,原方加郁金、柴胡;若小腹剧痛,原方加延胡索。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乌药汤仍主要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中的月经病,包括痛经、月经先后不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等。

除此外,还可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小儿肠痉挛、原发性脾曲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