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我们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指的是明明知道这件事必须要做,不做就会产生不良后果的情况下,仍然一拖再拖把事情向后拖延的行为。几乎人人都有这毛病,只不过症状各有不同而已。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切身的体会,一边承受着自我谴责的情绪压力,一边还是拖延。感觉就是内心很想去做,但是身体却总不想动弹。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拖延症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一种病。可以说从古至今都有这毛病。不然怎么会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日歌》呢?这是明代诗人钱福所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很多心理学、行为学等各行各业的专家都对怎么应对拖延症给出了自己的办法。现在我们从道家思想的角度,试着对拖延症做些解读,看看拖延症患者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心与身的分离

从道家除了讲求天人合一,还讲求身心合一。在《道德经》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说的就是精神和形体能合为一体么?

而当我们内心想得越多,也就欲望越多、焦虑越多、牵扯和羁绊也就越多。消耗的精气神自然也就越多,试问在这种情况还有什么“心气儿”去做事情呢?人一旦被外界的欲望、压力所控制,就会失去自己的目标方向,沦为疲于应付之相,最终在被动的状态下完成事情。而且在做这件事情时,心里还在焦虑记挂其他事;甚至就算不做事,心里也处于牵挂着无数件事情的空耗状态。最终,无法聚精会神专注当下应当要做的事情上。

这就是我们用俗话说的: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的状态!

其实除了一边焦虑,一边懒得动弹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就是明知道这件事需要去做,但是就是觉得当前的及时行乐最重要。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活在当下,及时行乐不也是道家的思想么。其实这不是活在当下,这只不过也是换种形式的逃避、不想面对的行为而已。

二、好与恶的分别

为什么说好恶之心也会是成为拖延症的成因之一。我们人有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情绪的判断。容易做的事情、喜欢做的事情、甚至有超预期回报的事情等等,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不会出现拖延症。而反之,面对那些难度系数很大、主观很讨厌、做了没回报或者回报时间太长的事情,大概率拖延症就出现了。

当然,现实社会中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差异,这是现实规律。但我们修行修的就是对待这些不同事物的以一而待之的心。就像《道德经》中说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不仁,其实也就是指的不会对特定的人或事或物表示出“仁爱”。如果有一类是属于自己“仁爱”的范围,那么自然其他的事物就不被“仁爱”所关照了。所以,对万事万物以“不仁”这样的态度同等面对。对待万物之灵人类如此,对待用干草绑扎出来的刍狗也如此,一视同仁,或者说一视同不仁。

所以,自己的分别心、好恶心也是造成拖延症的成因之一。

三、纠结过去、恐惧未来的焦虑

还有些人有拖延症是因为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觉得自己过去就是表现很差做得不好,所以不想再次面对还是做不好的结果。这些人是属于典型的放不下过去,又害怕未来的人。其实这点用道家的思想来说,才是真正没有活在当下。《庄子》说过: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其实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热门的说法就是: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过去怎样,已经过去了,未来是怎样,反正还没有到来。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握现在,活在当下。

综上所述,以上三点是拖延症形成的根本原因,心神因此而空转,不得停歇,无端消耗太多。

以上我们分析了拖延症形成的原因,这个大众流行病究其根源其病在心。只要把心调整好了,病自然也就痊愈了。如何调整呢?

庄子言:

用心若镜,不将不迎

庄子用了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列子拜师学道,学成之后就回家了。之后在家烧火做饭,认真得就像是在做很重要的事情一样;每天在家喂养牲畜跟照顾亲人一样,总之做各种事情在他那里都不分亲疏贵贱,没有任何偏私。

庄子说,这就是用心若镜。镜子内里是什么都没有,它只是如实地把它跟前的事物映射出来。庄子把镜子比作列子的内心,也就是说他没有分别心,无好恶之分、无亲疏之别、更加没有高低贵贱的划分。任何事情来了走了,都同等对待,同样处理,既不忤逆也不迎合。

所以,此病调整起来,首先调其心,去掉没有必要的好恶之心、分别之心以及焦虑恐惧之心即可。把自己的心当作一面镜子,那些主观的情绪、主观的感受都尽可能的去掉,平常心待之即可。

只有去掉这些,才会发现自己会看得更清楚事物的本来面貌。因为过多的个人主观感受反而会让我们蒙住自己的眼睛,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看不清自己内心真正所需要的。只凭借主观感受做事,其实就像蚊虫背负大山那样沉重。

其次,

保持一颗愚人之心

《道德经》里曾言:“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这里的愚,不同于我们日常说的蠢和笨,而是指的大智若愚。节省精力、心力和智力放在自己专注的事情上,其他的事情大而化之。那些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分别得明明白白的事情,我却保持混混沌沌,管他那么清楚明白干什么,我都以一待之即可。

以这样的“愚人”之心待人待事,好好地、专注地活在当下,做眼前该做的事情。庄子言:“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得道的圣人在世间行走时,就如同婴儿孩童般,关闭的主观欲念和偏私;治理天下,会像婴儿一样,用浑沦的心对待天下万物。而普通百姓则非常关注其眼耳鼻舌所带来的欲望。只有圣人能关闭这些,浑然如同孩子般。

所以物来了,我不会对它抱有自己的期盼;物走了,我不会对它怀有自己的不舍。物来心不喜,物去心不悲,心境始终如一在,从而应对自无碍。亲爱的朋友们,试着用道家修行的观点来慢慢调整自己的心吧。

文/华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