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我们对味道是有偏见的,不同的人在品尝同一种食物时,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家庭聚餐时,饭桌上的菜肴早被巧手的大人调好味道,可吃的时候,有的人会感觉“这个菜好咸”,而有的人又会讲“不咸啊,有点淡”。
一、为什么每个人的口味会不一样呢?
我们品尝食物的滋味,要通过舌来分辨。中医讲,心开窍于舌,食物的气和味会通过心通到舌的力量来感知。《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肺能知香臭,脾纳食知味,脾主五味,吃东西感觉不到味道,需要考虑心和脾的问题。相信大家在当“小阳人”时都有深刻的体验,嗅觉没有了,甚至有的人不仅闻不到食物香气,连食物的味道也尝出。嗅觉、味觉障碍的症状主要和肺、脾有关,外邪入侵,肺是主战场,作为肺之母的脾脏自然也受到波及。《脾胃论》有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胃虚到一定程度,鼻子、嘴巴、身体的这些孔窍就关闭,导致嗅觉味觉都没了。
舌的味觉通常和吃饭口味关联,对同一个菜的不同评价,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口味轻重的问题,其实是个体对于味的轻重感觉出现了偏差。
二、口味淡是以下几个脏腑虚弱导致
如果口味淡,经不起重口味的刺激,要考虑心气、脾气或胃气弱。因为味为阴气为阳,重口味的饮食需要更多的力量维持六腑的运化,也会消耗更多的脾气。
比如出大汗后,口味变淡,考虑心气受伤。胃口差,考虑脾气受伤,通常休息一下就好了。还有感冒怕冷,寒湿侵犯脾胃就会口味变淡、胃口变弱,什么也吃不下去,感冒好了以后胃口自然就恢复了,这种情况就考虑感冒期间,心脾受损。
三、口味重可能提示阴不足而阳有余
口味重的要先考虑地域性,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各地区间的气候条件有很多不同,有的地方多严寒,有的地方炎热多雨,气候条件的不同影响了人们饮食习惯上的不同。
比如四川盆地地势较低,水往低处走,“水曰润下”,降水量多,湿度相对较大,天府之国“其地平以湿”,当地人更爱吃一些辛辣发散的火锅等。五气入鼻,空气太过于潮湿时,肺的湿气也会增多,阻碍肺气宣发,辛入肺,辛散,多吃火锅可以帮助肺气宣发,毛孔打开后将多余的水湿排出去,身体便会觉得轻松,不闷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吃不了辣,那么这个人很可能有问题。同理,山西人不吃醋,也是要注意的。山西的老陈醋很出名,这些地区处于黄土高原一带,水质中含有大量的钙,长期吃含有钙的东西,容易形成结石,通过吃酸类的食物有助于减少结石,经过漫长的岁月,大家也就习惯了吃酸类的食物。
五味入五脏,排除上面地域性环境导致的体质偏差影响口味,重口味说明身体阴不足而阳有余,味为阴气为阳,五脏的阴虚了,身体通过对于口味的需求来反映某个脏有问题。比如爱吃酸,酸入肝,考虑肝阴不足。爱吃咸,考虑肾阴不足。但对他们来讲,这个味道并不酸或咸,只是刚刚好。换个角度理解,一气分五味,身体的“体”由五味不同配比组成,当身体缺少酸味时,再酸的菜也就不觉得酸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