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后中医流派中,医经学派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医经”一词,最早出现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

《方技略》所列医者分为四家:医经、经方、神仙、房中。这种分类方式,比“三世医学”略晚,因三世医学流传更广更久,小编在前文中未曾涉及此四家之分。

神仙、方中两派失传之后,剩下只言片语留于史书、传说留于世间。而医经、经方两派被部分流传至今。

《方技略》中对于医经的表述有:

“《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

直白一点,就是当时有医经七家,皆是探求人体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阐明百病之根源,考量使用箴(针)、石(砭石)、汤(汤液)、火(艾灸)这些方法,调配合适的临床药剂。

后世,医经七家只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而《黄帝内经》成为无法超越的“医书之祖”。医经学派也渐渐成为以研究《黄帝内经》为根本的学派,凡是以《内经》等四大医学经典为治学根本的医生,都可称之为医经学派。

不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廖育群,在其著作《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中考证,认为扁鹊、白氏等医经内容,不太可能一点也没有保留,可能被吸收到成书于其后的《素问》、《灵枢》、《难经》当中去了。例如晋朝王叔和《脉经》第五卷中,五分之四是写扁鹊脉法。对比《素问·大奇论》,会发现内容高度相似。对于后世的我们,这样的消息不免减少很多遗憾。

因后世学习研究《黄帝内经》的方向、性质不同,医经学派又细分为三种:校订、疏证派;分类研究派;专题发挥派。

一、校订、疏证诸家

历代对于《黄帝内经》的校订、疏证,是帮助后世学习研究古典医书的重要方式。校订,更好的保存了古代文献;疏证,则是分析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参考依据。

现代中医学公认的,在校勘上成就比较高的,则是林亿;注释疏证大家有:

王冰、马莳、吴昆、张志聪等。

相较于《内经》的注疏,校勘更侧重于古籍保护,原文考证。

宋代林亿,曾经任朝散大夫、光禄卿直秘阁,颇精于医术。宋仁宗时期,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下旨校正唐以前医学典籍。林亿与高保衡、孙兆等共同完成《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等。校正《素问》,采数十家之长,端本寻支,溯流清源,改错六千余字,增液两千余条。

《黄帝内经》注疏,要求更高,需要对医学有深刻理解,重视遵循古籍校勘法度,且注疏也往往融入了作者的医学思想。

王冰,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再传弟子,号启玄子。

因《黄帝内经》“经文奥衍、阅读诚难”,到了唐朝时已经结构混乱,内容颠倒。正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写到:“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王冰基于“先师张公秘本(素问)”,又与全元起《内经训解》相参,用十二年时间,注释《素问》九卷。王冰采用合篇、别目、移章、增补等方法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又通过补夺、正误、删衍、润色等方法进行了全面校勘、训诂、注释、发挥。凡王冰自己所增添字,皆用红笔书写,“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最终,于公元762年编辑成《次注素问》,共计二十四卷,八十一篇,自此《素问》得以定本而广为流传。

马莳,字玄台,明代著名医学家,曾担任太医院院长

马莳以留存的全元起《素问训解》中九卷八十一篇目录为依据,恢复《素问》九卷,《灵枢经》九卷。他同样认为,《素问》、《灵枢》文字玄奥,阅读难度大,于是在太医院任职期间,对两部经典再次进行分卷注释,成书为:《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马莳个人擅长针灸,因而对《灵枢经》的注释质量高于《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的全注本。后世对马莳的评价,也是更加肯定其对于《灵枢》的贡献。明末医学家汪昂在其《内经约注》里曾评价:“《灵枢》以前无注,其文字古奥,名数繁多,观者颦额颦眉,医家率废而不读。至明始有马玄台之注,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后学。”

吴昆,字山甫,明代医学家,是著名的地方性流派“新安流派”中,医经派代表人物。

吴昆因能洞参岐黄奥旨,人称“参黄子”。吴昆以王冰的二十四卷《素问》为基础,参考林亿校正版本,删繁就简,引申发挥。因吴昆临床经验丰富,在注解中许多观点来自于临床实践,不少医理发前人所未发。但是也因注解过于大胆改革,增删经文不遵循古籍校勘法度,将个人见解混入正文原文中,颇受到一些批评。

张志聪,清代医学家。他出生医学世家,年少丧父后弃儒从医,穷研医理,十分博学。

尤其是对医学四大经典中的《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有深刻体会和领悟。张志聪及其弟子们,仿宋明理学家注释经书的做法,按《素问》原文,逐句注释,开集体注释先河,集成《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素问集注》对研究《内经》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为《素问》注述中较好之作。当然,他和弟子们也注解过编成过其他医书,如《灵枢经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注》等等,治学严谨,质量颇高。

到了当代,各种可学习资料还是相当丰富的,讲《黄帝内经》的,也有诸如倪海厦、徐文兵等较为有名气的医者。中医爱好者如果读古籍有难度,这两位的解说,也不失为一个以现代文方式学习《黄帝内经》的好途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