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这一自然现象,谁敢说自己能够逃脱它的困扰。它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痛苦与无助,更有对生命的威胁。然而,与其说疾病可怕,不如说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态度和误解,导致我们深受其困扰,从而影响生命而不自知。

现代对疾病的定义

《系统医学原理》认为,疾病是指生命作为结构稳定的系统,其“内稳机制”受到某些外来扰动或/和内在扰动,使内稳态偏离了原来保持的调节范围,引发机体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多数人对疾病的看法

大多数人往往会视那些不影响生命安全的“疾病”为身体不适和难受的代名词,对于微小或短期的身体不适,他们可能选择忍耐和忽视,认为自己的身体可以抗过去,直到不适感自行消失。然而,这种“硬抗”的态度,往往导致问题积累,很有可能就会演变成较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在这种消极的观念下,疾病被视为百害而无一利,只带来痛苦和对生命的威胁。

人为什么会生病?

现代医学认为细胞是人体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细胞组成组织,组织再组成器官,这些器官协同合作形成人体的各个系统。细胞功能异常或损伤是导致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由于普通人对现代医学病理的了解相对有限,他们可能很难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分析自己身体为何会生病的具体原因。

而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对于为何生病,则有以下三种主要原因:

1、阴阳失调:中医认为,万物皆为阴阳。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应该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此时的身体是健康的。然而,当出现阳盛或阴盛的情况,这种“失衡”的状态,就成了我们口中所说的“生病”。

2、正气不足:《黄帝内经》中“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梁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关于“外邪”致病的原因分析,内经认为,人之所以会受外界影响而生病,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正气不足。用通俗的话,就是身体抵抗力不足。

3、百病起于过用:《黄帝内经》中有:“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谓“过用”,也就是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过”对身体的影响,可反映在气血方面,要不就是让气血消耗过多,要不就是让气血“懒惰”,两者都会让人生病。

因此,在《黄帝内经》看来,正常会生病,也就是:阴阳失调、正气不足以及过用三个方面,这已经基本能涵盖所有的生病原因。

人为什么“要”生病?

为何我们还要生病呢?这个问题,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何我们要经历生病的痛苦体验?无论是发烧、腹泻、疼痛还是呕吐、咳嗽等诸多症状,都让人深感不适。然而,生病其实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信号,提醒我们注意潜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大家对疾病的态度往往是一种“深恶痛绝”的排斥心理。然而,这其实是身体在发出预警信号,如体内的某些炎症反应。细胞作为人体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一旦它们受到侵害或功能异常,就可能引发疾病。以感冒发烧为例,身体的发烧症状是在提醒我们,有“不速之客”侵入了体内,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与之战斗,需要立即引起我们的警惕并采取应对措施。如果此时身体不表现出这些症状,病毒就可能在机体内悄无声息地蔓延,最终酿成更大的健康危机。这显然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那么,疾病是否有意义?

从道医的角度来看,疾病,无论是何种原因所致,都是体内的身体的正气在与之正邪相搏的外在表现,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反之,试想一下,如果体内已经有组织器官生病了,但却没有任何的表现,那我们还能感知到自己生病了么,那久而久之又会发生什么呢?所以,疾病的发生,会让我们及时发现病因,并能及早采取治疗行动,从而能以最小的代价恢复健康。若能理解并接受这一点,我们就能从疾病中汲取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好地面对和应对它。

健康与疾病,两者同是生命活力的显现。疾病确实会让人不舒服,也没人喜欢不舒服。但如果把疾病视为是信号的话,那它就是是传递生命健康信号的信使,若能正确翻译它,读懂它,并做出恰当的反思与调整,这就是疾病对生命的意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