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命名穴位,取义十分广泛,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每个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有一类穴位其名称与星辰之名相同,其功用也有特殊之处,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

太乙

古人将星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其中三垣之一的紫微垣有一星官,内含一星,名太乙,又称太一,在天文、宗教以及术数等领域中均有其身影。《晋书‧天文志》言:“太一星在天一南,相近,亦天帝神也,主使十六神。”屈原《九歌》中有《东皇太一》一篇,后人注曰:“太一,神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

太乙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本穴位置与内侧的肾经商曲穴、任脉下脘穴平齐,在骨度折量取穴法中,剑胸结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为8寸,可参考定位本穴。太乙穴对心烦、癫狂等神志疾患有治疗效果,另可主治腹痛、腹胀等疾症。《针灸甲乙经》曰:“狂癫疾,吐舌,太乙及滑肉门主之。”

天枢

北斗星官亦属紫微垣,其中有七颗星排列成斗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其在天文历法和宗教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北斗一,名天枢,是北斗七星斗口的第一颗星。《说文解字》曰:“枢,户枢也。”即古代的门轴,门的开合是绕门轴旋转的,北斗七星则是以天枢为中心围绕北极星做旋转运动。

天枢穴,也属足阳明胃经,位于上腹部,横平脐中,脐中旁开2寸处,太乙穴直下1寸为滑肉门穴,再直下1寸即是天枢穴。本穴为大肠之募穴,以枢为名,言其可以沟通人体上下之气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调理便秘,又可治疗腹泻。《素问》言:“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气主之…半,所谓天枢也。”本穴还可调理妇科疾症,《针灸甲乙经》载:“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以时休止,天枢主之。”

大陵

胃宿,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白虎七宿第三宿,共有7个星官,其中有一星官,名大陵,意为陵墓,古代称帝王坟墓为陵。《步天歌》曰:“河中八星名大陵”,大陵在天河内,最开始有8星,后世有增补。大陵星官内包围一星,名积尸,《开元占经》载:“大陵中有朽骨,故大陵中有积尸。”大陵之义显而易见。

大陵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腕掌侧横纹中,两肌腱之间。取穴时一般伸臂仰掌握拳,微曲腕,两肌腱之间与近掌侧腕横纹交点即是本穴。大陵为心包经之输穴、原穴,五行属土,别名“心主”,在功能上可以调治心痛、心悸以及心火旺引起的失眠等疾症;本穴还善治呕吐、口臭等胃腑证;本穴还是十三鬼穴之“鬼心”,可对治某些神志疾患。

其它穴位

与星辰有关的穴名还有华盖、太白、璇玑、日月、箕门等。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一一详述,现简举两例:紫微垣有“华盖”星官,人体中肺为五脏华盖,华盖穴位于胸部,主治咳嗽、气喘等;金星古代称作“太白”,太白穴为脾经原穴,五行属土,土生金,本穴可用于补肺,另外金主肃降,其中亦有妙用。

“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穴名的意义通常反映腧穴的位置和功能,这些参照星辰来命名的穴位往往蕴含着星辰本身的象征,理解其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穴位的特性和功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