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万物萧瑟的秋季方才始盛开的菊花,总给人一种不惧风霜、凛然于天地间的孤傲之感。

菊花所代表的忠诚清高和坚贞不渝的品质,正也是人们钟爱它的原因之一。当然,生在暮秋寒霜时节的菊花,还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隐逸之风,因此也一直被喻为“花中隐士”。

药用菊花的分类

菊花在我国有着3000年的栽种历史,对其品性、功用详细记载的古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后在《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本草备要》等古籍中均清楚记录了菊花的品种及其演变过程。

观赏类的菊花,按照颜色、花型来看种类繁多。但药用类菊花随着产地的变迁和加工方法改进,到目前形成了杭菊、贡菊、滁菊、怀菊、亳菊、大马牙、祁菊、济菊这8大主流药用品种。

杭菊:因原产于浙江杭州等地,所以叫做杭菊花,按颜色有白菊和黄菊。杭白菊是菊花茶的主要原料,其味甘苦而性微寒,有平肝明目、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以及肝阳上亢、肝火目疾、热毒疮肿等症;杭黄菊亦有解毒消炎、疏风清热之功效,但其更偏重于目赤肿痛、疔疮疱疖等症。

贡菊:盛产于安徽黄山,因古时被作为贡品而被称为贡菊。其味甘苦而性微寒,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导致的发热头疼、咳嗽黄痰、鼻塞黄涕、嗓子干疼等症,以及能够改善肝火旺盛导致的口苦、目赤肿痛、舌红少津、头重脚轻等症状。

滁菊:因产于安徽滁州而得名。其味甘苦而性微寒,有清热解毒、护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等症。

怀菊:产于河南焦作,因焦作古时有怀庆府之称,所以特产菊花便称为怀菊。其味甘苦而性凉,有清热解毒、祛风、清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上火引起的头晕目眩、风热感冒、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症。

亳菊:产于安徽亳州,《大辞典》中记载“白菊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也叫做小亳菊。其味辛甘苦而性微寒,以疏风散热、解暑明目的作用见长,亦有平肝明目、散风清热、消咳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风热感冒、咳嗽、疮痈肿毒等症。

大马牙:也被叫做大亳菊,也产于亳州,是品质次于小亳菊的品种,但贵在花朵大、产量高。其性味功效与小亳菊相同,只是目前小亳菊处于保种状态,市面上流通的几乎都是大亳菊。

祁菊:产于河北省安国市,因安国古称祁州,因此特产菊花叫做祁菊。其味甘苦而性微寒,有疏风散热、清心明目避暑除烦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热、头晕头痛等症。

济菊:产于山东济宁嘉祥县,又叫“嘉菊”,因其早期由济宁通过运河运往外地而得名。其味甘苦而性凉,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去火降燥的功效,适用于上火所致的痤疮、喉咙发炎、外感风热、头痛、口腔溃疡,双目干涩等症。

菊之药用

我们泡饮菊花茶,一般用菊花的干燥花序和干燥花蕾。但是菊花作药用时,它的花朵、叶子、根部均可入药。

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有散风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等症。

叶:味辛甘而性平,归心、肺经。有清肝明目、解毒消肿的功效,适用于头风目眩、疔疮痈肿等症。

根:味甘苦而性寒,有清热解毒、利小便的功效,适用于癃闭、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等症。

菊花食疗

鲜花入馔的形式在我国由来已久,但这种形式不仅仅是历史遗存,现如今更成为了一种时尚。

菊花本就有疏风明目、清热解毒的作用,再加之其还代表“长寿”之寓意,故而在餐桌上也备受喜爱。菊花的吃法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菊花茶以外,还可以凉拌、炒、做饼、制糕、酿酒等,在此给大家介绍几种容易上手的菊花药膳制作方法。

菊花茶:菊花9克,绿茶3克,沸水浸泡后徐徐饮用。有清利头目、清热利尿的功效,常用于夏热所致的头目不清、疲倦烦热。

菊花枸杞饮:白菊、枸杞各10克,以开水冲泡代茶饮。有养肝明明、疏风清热的功效,常用于视力减退、目眩、夜盲症。

菊花粥:取菊花15克去蒂阴干后磨成粉,再将粳米50克熬煮成粥时放入菊花粉,煮沸即可食用。有散风热、清肝火的功效,常用于肝火头痛、眩晕目赤,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等。

菊花饼:取适量甘菊嫩叶洗净后用盐腌渍,将面和好擀成薄饼状,上摊以菊叶,再覆一层面饼,如此反复至四五层时擀成一张,烙熟即可。有养肝明目和治疗高血压的功效。

白菊黄豆汤:杭白菊12克、桑叶12克、黄豆30克、夏枯草15克,加水煎煮至豆熟,滤渣取汁服用,可加白糖调味。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急性结膜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