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成年人的自律,大家可能会联想到:早上五点起来跑步,每天阅读多少页书,增值了多少工作技能…在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连自律都被量化,工作上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纠葛、个人欲望的膨胀、物质的诱惑和干扰无处不在。我们以为把自己忙得团团转以至于身心疲惫才叫自律。事实上,最高级的自律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要学会清净。

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一杯浑浊的水,唯有经历静止,泥沙才能自然沉淀,展现出其本质的清澈,成为一杯清水。人心亦如是,只有当心灵归于平和与宁静,我们方能真正把握生活的节奏,细细咀嚼并享受生活的每一份馈赠。清净,才能让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内心欲望时,保持一种超脱和冷静的态度,不为外物所动,不为杂念所扰,在纷扰中保持理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清净?

放下自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世人皆向往繁华盛景,偏爱繁复多姿之美,对于财富的渴求永无止境,视权力为无尽的攀登,对快乐的追寻超越了一切界限。相信大家都听过“黄粱一梦”的典故:在邯郸道上的旅店里,卢生慨叹自己不能建树功名,出将入相。道士吕翁掏出一个瓷枕给他,说枕这个枕就能如愿以偿。当时店主正在蒸黄粱米饭,卢生很开心就枕着这个枕头睡着了,梦中,他人生得意,先娶美妻,继而科举高中,仕途顺畅,治河建功,战场扬名,官位步步高升。虽曾遭宰相嫉妒贬谪,但旋即复起,直至拜相,荣宠一时。然而,同僚构陷,使他身陷囹圄,流放他乡多年。后终得昭雪,加封燕国公,子孙满堂,儿孙亦多仕途顺畅。梦中岁月,他尽享奢华,放荡不羁,直至寿终。卢生依依不舍醒来,一场富贵梦,恍如隔世,而这时候黄粱米饭还没蒸熟。

大部分人觉得人生要活得精彩就得孜孜不倦地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却在灯红酒绿里丧失本性,在忙忙碌碌中迷失方向,内心烦恼不断,苦不堪言。然而人生不过三万日,家亲眷属功名富贵也只是黄粱一梦,终属虚空。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淡薄名利,宠辱不惊,方能泰然自若地生活,远离忧虑与困顿,清净自得。

内观自省

人的烦恼和痛苦都来自于心有所求却求而不得。顺境的时候想要更多,逆境的时候怨天尤人,所以想要修得一颗清净心,最好的办法是:凡有不得,反诸求己。只有时时内观自省,才能在无常的现实中守住恒常的心,回归清静。进而体会宇宙大道的真理,收获智慧。

苏轼曾遭“乌台诗案”之祸,锒铛入狱,继而被贬至黄州。步入中年,他的人生滑入了谷底:身为戴罪之身,一无所有,却肩负养家糊口的重责。在这段郁郁不得志的岁月里,苏轼开始反思,探究自己何以陷入如此困境。通过深刻的内观自省,他终得领悟:往昔年轻气盛,自恃才华,对世间爱恨过于分明,眼中难容瑕疵,常怀不满与抱怨。为官数载,他无意间得罪了上下同僚。然而,在心境归于清净之后,他变得豁达通透,将失意的生活转化为诗意盎然的篇章。在黄州度过的五年失意时光,却成就了他艺术与人生的巅峰,自此,苏轼完成了向苏东坡的华丽蜕变。

人生的旅途从不缺荆棘,烦恼常常如乌云蔽日,只有内观自省,探寻烦恼的根源,用智慧的清泉洗涤心灵的尘埃。才能修出一颗金刚不坏的清净心,在漫漫人生路中披荆斩棘。

然而修一颗清净心并不是要隔断红尘,远离世俗,而是在红尘中炼心,于车水马龙的烦嚣中复观万物之道,在心地上下功夫:

得意时不炫耀,在清净中,反省自己;

失意时不抱怨,在清净中,学会自渡;

难过时不打扰,在清净中,找回自己。

人生有起有伏,有高有低。

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把人生调成清净模式。

往后余生,保持一颗清净心笑看这世间人来人往,云起云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