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春节到,家家户户贺新年。春节俗称过年,那“年”是什么意思呢?
传说中认为,年是一种来自于深海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每到除夕的时候就会爬上岸来吃人。人们无法战胜“年”兽,只能逃进深山躲避,直到有一位白发老人自告奋勇,单枪匹马对付“年”兽。老人以三件法宝:红色物品、火光和炸响,成功驱逐“年”兽。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东方朔在《神异经》中就记载了爆竹可以驱逐邪魅。北宋时期,诗人王安石就在《元日》诗中描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由此可见,春节是数千年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人们在这段时间里祈福团聚,敬天法祖,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年俗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如拜灶神,元宵节,贴门神等。各地的民俗庆祝活动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地方的成长与变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对未来的憧憬。广府地区的春节,不仅有“年味”,还有“粤味”。本文就带大家品位一下“粤味”春节习俗中蕴含的道教文化。
一、洗邋遢、贴挥春(春联)
“到了腊月就是年”临近新年,家家户户有着“年廿八,洗邋遢”的传统,因为在道教文化中财不入脏门,要把家居卫生清洁干净,才能腾出空间容纳财富的能量,所以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前后家人们齐心协力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扫除,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寓意扫去“厄运”与“霉气”,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大扫除过后,最重要的就是贴挥春。挥春源自粤语,意为春联,最早源自道教桃符。在古代,桃符是指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通常绘有道教符箓,随着时代变迁,人们逐渐简化为在红纸上题写各种蕴含吉祥寓意的词句进而形成今天的春联。《佛山忠义乡志》载:“四时之节已尽,一年之景复新,家家相馈岁,户户贴宜春”。一般以秦叔宝、尉迟敬德二人为门神。正月前,家家换上新挥春,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
二、逗利是(压岁钱)
“恭喜发财!利是逗来!”压岁钱在粤语叫“利是”,寓意“利事”、“利市”。压岁钱来源于道教的“厌胜钱”。厌胜钱是为了方便佩带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趋吉避凶饰物,最早在汉代出现,一直到明清都有铸造,钱正面多为各种吉祥文字,如“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常铸有各种道教图案,如八卦、龟蛇、星斗、暗八仙等。随着时代变迁,人们逐渐简化为在印有祝福语或吉祥图案和颜色的红包里装入各种币值的新纸币,派发压岁钱,寓意对别人发出幸福、健康和财富美好祝福。相传一年中小孩可能会碰到各种病灾,“利是”傍身,可除病灾。所以在广府地区,少年儿童乃至尚未婚娶的青年男女,只要见到认识的长辈,无论是邻居还是亲戚,都会得到金额不一的压岁钱。
三、头柱香
“一柱清香透苍穹,万道祥光照大千”,香在道教中十分重要及特殊,头炷香即“烧头香”又叫“烧头炉香”,在民间习俗中,大年初一烧头香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新年烧在香炉里的第一炷香:二是指从新旧交替的子时所上的香。人们相信在这个时间段,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诸神、各路神仙纷纷下届享人间香火,选择在这个时机上香敬神更能表达对神明的尊敬,所求之事必能上达九天之上。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所以在春节期间,人们争先恐后涌向道观,希望能够争得头柱香,期望得到更好的庇佑和祝福。
粤味春节以其丰富的习俗、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道教文化元素,展现了广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向往。在享受节日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道教文化与世俗的完美融合,也深刻体会到了道教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春节的到来,继续领略这份独特的文化韵味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