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我们提及了金元之后,伤寒学派内部因见解不同而分流。本篇详细介绍一下伤寒学派细分的详细情况。

宋金以前,以伤寒为治论的医者们,虽有各自擅长,但无争鸣。金元以后,开始出现学术争鸣,甚至攻讦现象,各自主张其说法。出现了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通俗伤寒派、经典伤寒派,其中以前三派争论、影响力较大。

一、错简重订派

错简重订派的形成,与宋金元时期儒家学习风气高度相关。北宋理学思潮影响下,医学界也掀起过考证校订风潮,这一段历史我们在其他文章中介绍过。

错简重订派认为王叔和汇编的世传本《伤寒论》有错简,非仲景著作本来面目,主张考订重辑。

此说法由元末王覆在《医经溯洄集》、明余傅山的《论医荟萃》率先提出;明末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形成鲜明的理论逻辑;喻嘉言(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大力倡导。认可追随方有执、喻嘉言者甚多,如明末清初张璐、吴仪洛,清朝程应旄、周扬俊、黄元御,清末章楠等。

王覆《医经溯洄集》认为:《伤寒论》“至叔和已多散乱,虽叔和搜采成书,终不能复其旧”,认为王叔和“既以自己之说混于仲景所言之中……使玉石不分,主客相乱。”

余傅山批评成无己:“不能答辩各经是非”……

方有执,明代医学家,著有《伤寒论条辨》。他认为《伤寒论》是张仲景的遗书,而“条辨”则是对原文进行重新整理的意思。方有执通过削去《伤寒例》,合并《辨脉法》和《平脉法》,并对六经证治诸篇大加改订,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喻嘉言,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著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他赞赏方有执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三纲鼎立”之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私以为,王叔和成名时,距仲景去世不过三四十年,中间最多差了一两代人。王氏拿到的手稿,是相当接近仲景原文的了。北宋林亿等人校订《伤寒论》时,也未有此说法。而明清时期考证,应当比北宋时期更难以还原。错简重订派认为自己的重新编次,目的恢复仲景原文,“不失仲景心法”,那么到底是张仲景的“仲景心法”,还是方、喻“的仲景心法”呢?

二、维护旧论派

维护旧论派,则是主张维护世传《伤寒论》的完整性与权威性,对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与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保持高度赞扬与肯定。此派主张参照北宋治经的方法进行注释。

维护旧论派,以张志聪(清)、陈修园(清)为代表,还有张遂辰(明)、张锡驹(清)等人。

张志聪,张遂辰的弟子,清代医学家。我们曾在医经学派—校订、疏证派中,介绍过这位医者对于《黄帝内经》的贡献。张志聪继承师说,认为王叔和《伤寒论》没有错简,条理清晰,“理明义尽”。张志聪对方有执、喻嘉言的三纲鼎立非常反对,不过也对成无己的一小部分注释表示不赞同。张志聪和其弟子门生们,集体注释诸多医学经典,依据世传《伤寒论》,著有《伤寒论宗印》。晚年又著《伤寒论纲目》九卷,复集《伤寒论》各家注而为《伤寒论集注》,书未成便去世,由其弟子门生续篆完成。

陈念祖,字修园,清代名医。陈修园早年仕途不太顺利,于书院学习、讲学期间,钻研医学基本理论,将深奥的理论进行浅注,或者编成歌谣,如《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时方歌括》,指导当时民间医生治疗时疫。后在任职官员期间,也不忘撰写医书、治病救人。

陈修园告老还乡后,为了扭转当时医生只学习唐宋以来医药书籍,找几个方子应对病人的不良风气,开始讲学,呼吁医者学习秦汉《内经》、《伤寒论》等四大经典。陈修园特别推崇张仲景,是维护旧论派的中坚力量,张志聪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崇经尊古派。陈修园认为,王叔和的《伤寒论》已经把张仲景的学说完整地流传下来,不能随便改动和取舍。在《伤寒论》方面,著有《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史书称其“多有发明,世称善本”。

中医派别多有交叉,伤寒维旧派,基本上都比较尊重古籍,也可以说这一波医学家具有医经派与伤寒派双重属性。

三、辨证论治派

伤寒辨证论治派,有点类似于医经学派中的专题发挥派了,以《伤寒论》为基础,从某一角度、某一方向上进行深发展。

这一派既不支持错简,也反对维旧,主张“不必孜孜以求《伤寒论》之真伪错简”,“唯从临床证治实际出发的研究,与侈谈理论者有天渊之别”。显然这一派主旨是:管它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从实际出发,古为今用。

辨证论治派以《伤寒论》不同角度切入研究,又形成三个小分类。

1、以方类证

这一派以清代柯韵伯、徐灵胎为代表。

柯琴,字韵伯,清医学家,著有《伤寒来苏集》。他依据《伤寒论》中原有的桂枝证、柴胡证等,提出汤证概念,意思是将某汤方主治的病证称之为某汤证,如桂枝汤证。

徐大椿,字灵胎,清医学家,著有《伤寒论类方》。其思想与柯韵伯类似,突破六经概念,有其独特领悟。将一百多方剂汤头分成十二类,临床开方时,以基础方配合病证进行增减。

2、以法类证

这一派突出法治研究为特点,以法治为纲,统领病证、病机、方药,别具一格。较为出名的有清代钱潢,著有《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清代尤怡,著有《伤寒贯珠集》。但是作者以为,以法类证不免有将本就难懂的伤寒理论变得更加看不懂的嫌疑,过于重理论。

3、分经类证

这一派以六经辨证为基础,以六经分证,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理论落实到临床治疗中,在临床应用上有较大的贡献。清代包诚是分经类证代表之一,维旧陈修园的一部分理论也可以归结在这一类中。

四、其他

除了以上三大分支,伤寒派中还有通俗伤寒派,经典伤寒派。

通俗伤寒派形成于北宋,发展于明清,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吸收历代临床经验,构筑外感热病论治体系,以朱肱(元)、陶华(明)、张景岳(明)为代表。其中张景岳影响力相当大,亦被誉为“仲景之后,千古一人”,不过张景岳更多的被认定为温补学派创始人。

经典伤寒派典型的学术特点是,否定温热派理论,坚持以《伤寒论》为外感热病的诊治基础,强调温病之治不出《伤寒论》。且恪守仲景心法,方剂以仲景方为主。这一派代表有清代陆九芝,民国恽铁樵。

虽然伤寒学派的介绍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但是伤寒学派的仲景心法,相信一定会代代传承下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